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脱贫后的这几年,咱的日子过得咋样?光明日报再次关注云南这个村
      发布时间:2025-08-04 20:33:42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脱贫后的这几年,咱的日子过得咋样?光明日报再次关注云南这个村

8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脱贫后的这几年,咱的日子过得咋样?光明日报再次关注云南这个村》为题,通过“美气”“底气”“神气”“人气”“锐气”5个主题,报道全国各地脱贫后的新生活。

其中,“人气”主题讲述的,是云南司莫拉的新变化。

人气:“以前大家挣破头往外跑,这几年颠倒过来噶”

一度冷寂的司莫拉,村民们又都回来了。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云南腾冲佤族村寨的乡亲们,纷纷到外面“找幸福”。寨子里百十个壮劳力,出去打工的就有80多个。

“以前大家挣破头往外跑,这几年颠倒过来噶,抢着回来!”村民罗爱艳感慨。

罗爱艳就是“抢着回来”的。前些年,她在工厂里打过工,绿化带里薅过草,夜市里卖过烤串……而今在自家寨子干起了“时髦营生”——咖啡师。

“抢着回来”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些年,司莫拉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吃起了旅游饭,古寨子成了大景区,旅游产业越做越大。

“颠倒过来的”,何止一个司莫拉。阿歪寨,是贵州安顺大山里一个曾被“遗忘”的小村子。这几年,成了乡村研学、民俗体验、农业观光等深度游的绝佳地。

记者在寨子里遇到了来自广东深圳的游客陈文强,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在这住了一个多星期。

“带孩子来亲近农村,享受享受慢生活。你看这房子的原木梁柱、雕花窗棂,还有那层层叠叠黄的绿的农田……”陈文强告诉记者,“我是农村长大的,在阿歪寨,我找到了乡愁。”

陈文强11岁的儿子,这几天在果园里采果子、稻田里找稗子、石缝里捉甲虫……处处都是惊喜:“农村原来是这样啊,太好玩了!”

漫步在村道上,记者还遇到一群背着画板的年轻人。一打听,原来这里还是美术学院的写生基地。嶙峋怪石、乡野风光、特色民居……是很多美术生的“最佳模特”。

“好多研学团都到寨子里来,不仅有画画的,还有考察老宅子的、体验民俗的、感受农耕文化的……你猜,寨子一年接待多少游客?”村支书韦俊亮出一只手掌,朝记者晃了晃,“50多万!”

河南民权王公庄村,是尽人皆知的“中国画虎第一村”。每天,村里的停车场都被挤得满满当当,豫A、豫N、豫G、鲁R、皖S……不同地方牌照的大巴车、小汽车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这个靠画笔脱贫的小村子,现在是各地客商争相谈合作的“香饽饽”。

在一间画室里,来自山东曹县的服装厂老板安茂庆与几位画师聊得正欢。

“虎图做成暗纹,配上这个颜色,搭不搭?”

“中!马面裙配小织金虎纹,讨喜哩。”

与民权相邻的曹县,是全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生产基地,聚集了汉服企业两千多家。这几年,曹县的服装厂老板成了王公庄村的常客。

“想把根扎在我们村的,也不少。村里建了创客中心,已经有剪纸、葫芦烙画、泥人制作等十多家企业落户哩。”村支书王建金说。

昔日贫困村,如今人气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他们在改变乡村命运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来源:光明日报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郑海燕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