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47年前,他在墙上誊写“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
      发布时间:2025-08-04 20:34:18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47年前,他在墙上誊写“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巴坡村“老营房”的墙上记录着他们扎根边疆、热爱边疆、建功边疆的奋斗历程。摄:余润强

走进坐落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巴坡村的“老营房”,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外墙上鲜红的标语——“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一代代戍边官兵和如今的移民警察心中,记录着他们扎根边疆、热爱边疆、建功边疆的奋斗历程。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这十个大字是在什么年代,怎样一种背景下写上去的呢?

近日,怒江州融媒记者有幸采访了知晓当年“十个大字”来龙去脉的老兵和兆南。

和兆南(右一)和战友在独龙江畔

和兆南是云南丽江人,普米族。1972年12月年仅17岁的和兆南应征入伍,1973年11月调到独龙江连队服役。

尽管当时的和兆南只有小学文化,但字写得非常漂亮,因此,1976年年底,他调任为连队文书。1978年10月,他被提为排级干部。这一年,连队因出色的表现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上级奖励的锦旗上赫然写着“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十个大字。

“大概是我的字写得还算好吧,指导员施国旺就要我把这十个字誊写到连部的墙上,让官兵们时刻铭记。”和兆南说,接到任务后,他就喊上同年入伍的上海籍战友、电影组长陈天喜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十个字用心用情书写在连部的主墙上。当时,连队官兵们还纷纷以这幅字作为背景,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和兆南在独龙江人马驿道上留影

至今,那行“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的隽永十字依然停留在墙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一代又一代的独龙江戍边官兵和民警,把这十个字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在贫瘠中守忠诚,在艰苦中讲奉献,在闭塞中谋突破,在重任中显风采,与地方群众一同感受着独龙江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红了党旗、亮了警旗、暖了群众。

“令我们这些老兵十分欣慰的是,独龙江老营房和那‘十个大字’至今还保留着,并且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和兆南感慨地说。

“如今独龙族群众的生活大变样了!”

告别漏风漏雨的篾笆房,当地群众住进了宽敞整洁的特色民居,通了5G网络、接入大电网,生活越过越好。“爷爷奶奶靠近点。1,2,3,茄子。”美丽的庭院里,扛着照相机,经常给村里的老人拍照的余润强替老人们定格下美好时刻。

“将身份证收好,不要丢了,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派出所或者在微信群内反馈……”独龙江乡群众居住分散,有些村落交通不便,户籍民警黄强每周都要上门办证、送证,为此,他跑遍了独龙江的每一个村落。夜间户籍室、流动服务车……民警们竭尽全力为独龙族群众送上周到的服务。

最怕的是群众生病。不久前,乡里一名孕妇大出血,需要送往贡山县人民医院。齐膝的大雪堵住了车队前进的道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所长张启雷果断将孕妇转移至警车内,民警安抚家属、清理障碍,医护专注守护,5小时接力,孕妇被成功转送至县医院,得到救治。

“如今,大雪只是偶尔封路了。”张启雷说,“因为路,一代代戍边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了路,生命得到及时救治,经济也随之发展。去年4月,两名来自江苏的游客自驾到独龙江乡旅游,遇上突发暴雨,民警战永超招呼二人到警务室的暖心驿站休息。“我们感到十分温暖……下次还会再来独龙江乡旅游的!”游客在自媒体视频中向民警表示感谢。“累可歇脚、热可纳凉、冷可取暖、渴可饮水、伤可取药,我们的驿站永远向大家敞开。”战永超说。

来源:怒江融媒、怒江边境管理支队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