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档案书信里的云南抗战②丨“愿追随诸父老之后,拼老命以赴之”——一纸告同胞书足当十万大军
每一封泛黄的书信,都是时光的切片。当指尖拂过那些斑驳的字迹,我们仿佛能听见八十多年前的枪炮与呐喊,看见滇缅公路上的烽烟与马蹄。
云新闻联合云南省档案馆推出“档案书信里的云南抗战”特别策划,从尘封的纸张里回望滇西抗战,在字里行间触摸那段永不褪色的热血岁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天,来看抗战时期的一纸告同胞书——《告滇西父老书》。
“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根源不敏,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
这节选于云贵监察使、国民政府元老李根源写的《告滇西父老书》。
在云南人民的抗战历程中,有一段历史不能忘记: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两年多时间里,20万将士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留下了让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壮歌和历史功勋,这就是著名的滇西抗战。
李根源,这位保山人民引以为傲的同乡,在滇西抗战的关键时期主动请缨,从昆明赶赴保山,为滇西抗战积极奔走。他以云贵监察使、民国元老的特殊身份,构筑起百里江岸防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唤起民众,为滇西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根源
1942年5月初,日军由缅甸腊戍沿滇缅公路北上,先后占领了龙陵、腾冲,狂轰乱炸保山县城,滇西告急。63岁且身患疾病的李根源闻此,不顾亲朋好友“此去风云不测”的劝阻,再三致电蒋介石,他慷慨陈词,请缨拒敌:“怒江之险,胜过沧江万倍。我李根源誓死要坚守怒江,与保山共存亡!”
李根源遂于5月24日自昆明出发,沿途宣慰安民。途中以诗言志,其中一首云:“西檄风波正可惊,要凭宝剑斩长鲸,老夫冒险生来惯,总向人间难处行。”抵达保山时,前线战况危急,民房被炸毁数千间,百姓死伤无数,彼时的保山还因细菌弹而霍乱瘟疫横行。
△图源:云南政协报
1942年6月5日、6日,李根源在保山金鸡村主持召开了八乡四哨军民大会。李根源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参会者,又以保山如一根竹子的疙瘩作比喻,“如此节被破,则节节难保”,以浅显道理来启迪众人,希望大家能负起守土之重责,保卫国土、保卫保山;并发动各乡镇组织义勇自卫队,负责巡逻查哨,防奸防盗,协助国军抗日保家。
与此同时,李根源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其一经发表就成为了抗战期间的一声号角,如春雷巨响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整个滇西抗日声势风起云涌,出现了纷纷请缨杀敌慷慨悲壮的抗日行动。
在《告滇西父老书》中,他首先讲了云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云南是中国的国防重要根据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大屏障,且通印度洋的国际交通的唯一生命线。”以犀利的战略眼光指出滇西战役胜败的关键:“云南已成战区,滇西即是前线,保卫云南,须先保卫滇西。保卫滇西须先扼住潞江,保住保山。”并分析了滇西作战的有利条件:“滇西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切作战条件。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只有发挥了有军纪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的伟大力量,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敌人若不量力冒险侵入,那潞澜川谷中,便是他们的葬身窟。”
在文中,他以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谈到:“根源生在腾冲,滇西是我的桑梓,也是我父母祖宗坟茔庐墓的所在地。”他怀着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情怀,愤怒谴斥日寇暴行:因日寇入侵造成“公私损失奇重,真所谓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看看五月四、五两日,保山遭受兽机的轰炸,颓垣败墙,血肉横飞,保山县城立成死市。鸭狗群聚,时疫蔓延,举市闻悉,同声愤慨。百年浩劫,惨不忍睹。根源闻此,能不动心”。
对于抗日的艰巨性,他表达出“敌人在沦陷区的横征暴敛,祭毒残杀亦愈凶,而我滇西民众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也一定愈来愈大。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方能保住滇西,驱除敌寇,恢复失土,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
在《告滇西父老书》中,李根源一再表达了自己与侵略者誓不两立,愿以血肉之躯与滇西河山共存亡的决心,“我带来一个衰病老年之身,带来一颗纯洁的赤诚之心,愿追随诸父老之后,拼老命以赴之”。
爱国激情洋溢、大义凛然的《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抗战勇气,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民众热血沸腾,参军奔赴抗日前线。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曾高度赞扬李根源:一纸告同胞书足当十万大军。
抗战胜利后,李根源提出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如今,园内的《告滇西父老书》石碑已成为一个特别景观,同时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铸造在心中的永远的丰碑。
△刘正凡/摄
其实,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李根源就与朱德建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师生关系。李根源对朱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利用上国文课和写作的机会,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朱德曾回忆说:“李根源先生对于学校的维护,起了很大的作用,凭着他的革命热情,与灵活的手腕,任劳任怨的精神,这个革命的熔炉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朱德对老师李根源的中肯评价。
1964年春节国务院宴请在京70岁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李根源年迈行动不便坐轮椅赴会,朱德走过来看望李根源,这时新华社记者拍下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朱德对他的老师是那样地尊敬。这也是李朱二老生前合影的最后一幅照片。
正像朱德女儿朱敏所说,“先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李根源先生的大力帮助。李根源先生筹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先父踏上拯救祖国道路的起点……先父与李根源先生的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结下的终生情谊,难能可贵,令后人敬仰和敬佩。”
云南日报-云新闻 云南省档案馆 联合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编辑:赵婷婷
美编: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