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我省食用菌产业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云菌“破土成金”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6:28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我省食用菌产业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云菌“破土成金”

松茸 记者 贡秋次仁 摄

食用菌标本 记者 李承韩 摄

食用菌标本 记者 李承韩 摄

保育促繁的干巴菌 记者 李承韩 摄

初秋时节,云南广袤的山林与田野间,一场时令丰收正在上演。松茸破土,牛肝菌展伞,现代化菇房里姬松茸整齐排列……随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深入实施,依托政策精准护航与科技硬核支撑,云菌产业正加速“破土成金”。

政策精准滴灌 规模效益跃升

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食用菌产业办公室内,一份份文件展示着云菌崛起的清晰路径。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靶向性持续增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江介绍,继2020年省政府《关于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擘画蓝图;2023年底出台的《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为当前行动总纲,围绕种业振兴、基地建设、加工升级等七大任务精准发力;今年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试行)》及专项资金管理、项目评审办法接连推出,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50%的强力扶持,极大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压力。

在政策牵引下,“两类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全省已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面积近300万亩,以原生境保护技术遏制掠夺式采摘,松茸等珍稀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现代栽培园区星罗棋布,昆明、曲靖、红河等地崛起一批高标准农业现代化食用菌栽培基地,智慧菇房内控温控湿、立体栽培,实现全年化生产,推动传统种植向高效集约转型。

一组跃动的数字,印证着云菌产业的蓬勃活力: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冠绝全国,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野生菌王国”。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原特色优势尽显,云菌香飘四海。2024年,全省303个交易市场总交易额高达194.29亿元,其中木水花市场单点交易额突破110亿元,百亿级市场体系傲视全国。昆明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10545.67吨,创汇6.65亿元人民币,同比稳步增长。

科技硬核支撑 开发保护并重

走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赋能产业的密码清晰可见: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化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已成为支撑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种质资源中心。目前,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的种质资源库已保藏菌株3000余份、分子标本2000余号、遗传物质1500余份,成为精准育种的金钥匙;“一区两馆六库”(一区:野生菌保育区;两馆:标本馆、科普馆;六库:菌株保藏库、分子标本库、活体组织库、遗传物质库、组学数据库、功能成分库)构建起资源保育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孙达锋以一组关键数据讲述科技为云南菌业注入的强大动能:50件专利——团队首创的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使亩产提升,带动农户增收;20个新品种——打破我国金耳、黄见手青等品种零纪录;3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导制定的松茸、松露等国家标准,让云菌定价权握在手中。

在孙达锋看来,云南省食用菌资源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保护是根本,是维护生态平衡、确保菌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发展是核心任务,需充分挖掘菌物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共享则是最终目标,要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切实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以来,云菌产业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一方面,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生态保护与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建设相结合,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行以原生境保护培育、扩繁促产为技术核心的特色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遏制掠夺式无序采摘导致的优势资源量下降。

另一方面,开展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系统的科学研究,建立野生食用菌自然保育区、保育和促繁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原生境林地保育地,采取留种间采等方式进行保护与高效开发利用;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替代木屑发展栽培食用菌,大幅度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

融合赋能增效 产业链焕发生机

“仿野生栽培技术和野生菌保育促繁,助力实现‘食用菌自由’。”在昆明市晋宁区六街镇野生菌保育促繁区,云南绿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晓坤向记者介绍,通过发展“林—菌—旅”融合模式,野生菌产量高了、品质好了,群众收入多了,实现了从山珍到经济效益的转变。

在牟定县共和镇加工车间,姬松茸正经历华丽蜕变。经过烘干锁鲜技术处理,这些珍菌变身菌汤包,送达全国各地市民的餐桌。“去年产量360吨左右,今年计划突破400吨。”云南福林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作勇展示了企业联农带农账本:直接带动周边3个村的就业务工,高峰期每日农户200多人,姬松茸切片日均收入100元。

在“中国野生菌之乡”南华,野生菌交易市场年交易额早已突破10亿元大关。这里不仅是交易枢纽,更是产业文化地标——市场内的电子大屏实时滚动报价,菌子美食节等活动轮番登场。市场不仅汇聚四方商贾,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立起规范采集、冷链运输、初加工链条,产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从山林到工厂,从鲜品到产品,云菌产业链不断延伸。119.41万吨产量的背后,云菌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质变。

李江介绍,近年来,为推动解决产品附加值低的短板弱项,我省加工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提升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对食用菌深度开发、精深加工,开发膳食纤维、食用菌蛋白等大众产品和功能性食品、调味品、营养强化剂等新产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升食用菌综合价值,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食用菌深加工转化率从2018年18%提至35%,引进了超低温冻干线12条,产地预冷覆盖率从35%提升至68%,运输损耗率降至8%。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为云菌注入强劲动能,更拓宽了万千农户的增收路。据统计,2024年全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促繁)面积296.61万亩,食用菌栽培总面积35.09万亩,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超23万人就业、间接就业人员约300万人,从业人员超1000万人次,助农年增收超3000元每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县28个,云菌产业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密钥,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的新路子。

松茸下山记——南华打造保育促繁试验田

南华县五街镇村民进山拾菌。记者 王璐瑶 摄

秋后的南华县绿意盎然。五街镇开们村的菌农们踏着草尖的露珠,深一脚浅一脚走进密林,弯腰拨开落叶层,手中柴刀轻巧地清除过密的杂枝败叶,再小心地覆上一层腐殖土。不过几日,棕褐色的小伞悄然破土——带着山野灵气的松茸在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菌香弥漫于静谧山林。

“松茸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一旦生态受损,极难再生。”五街镇保育促繁基地负责人介绍,过去由于当地村民的无序采摘,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趋势日显。

为确保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南华县以制度和科技“双轮驱动”,划定202.6万亩野生菌保护区,实行分级管控。制订《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与村民共守“七不准”村规民约。“不采5厘米以下童茸”“每5至10平方米预留一朵开伞茸作种”等采菌标准已成为菌农间的共识。一张张“野生菌采摘证”成为入林通行证,菌农们需培训合格,方能持证上山。

针对牛肝菌、羊肚菌等可驯化菌种,南华县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双管齐下,保育促繁效果逐步显现。目前,松茸亩产从5至6公斤提升至10公斤以上,部分地块高达15公斤;全县200万亩基地,因保育措施有力而年均每亩增产近2公斤,年增产量2400吨。2024年,野生菌自然产量增长超30%。

翻开县里发的口袋书,规范十分清晰:“采摘前必须洗手,防止农残污染”“禁止使用铁制工具,避免破坏菌丝”……这些细致入微的“菌山守则”,通过立体化宣传,已在南华的村村寨寨家喻户晓,使科学采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提升采摘规范化水平,南华县制定并推广《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等地方标准。当地还完善培训体系,涵盖野生菌保育、采摘、冷链、储运等环节,着力打造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的野生菌人才队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科学采摘、保育促繁,带来产量提升,也形成一条增收产业链。开们村76户村民通过集体承包方式参与松茸保育,人均年增收超1500元;南华县全县菌农家庭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人均野生菌收入超过2800元。

依托丰富的菌资源发展菌文化文旅产业,南华县还推出林下采菌体验、菌类知识科普等活动,吸引游客闻香而来。“封山育林—保育促繁—规范采集—延伸菌产业—产学研反哺—菌香文旅”的创新模式成为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承韩 王璐瑶

实习生:朱建宇

编辑:蔡飞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