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央媒看云南丨普洱:种好小豆子 蹚出好路子;河口:城小产薄,百年商埠如何留人聚财;云南出台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晋宁河泊所遗址: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6:44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央媒看云南丨普洱:种好小豆子 蹚出好路子;河口:城小产薄,百年商埠如何留人聚财;云南出台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晋宁河泊所遗址: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

云南普洱市放大生态优势,发展咖啡产业

种好小豆子 蹚出好路子(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孟连县咖啡林俯瞰。岩三卡 摄

咖啡成熟季节,红彤彤的咖啡果挂满枝头。岩三卡 摄

小凹子咖啡庄园内,咖啡师为前来研学体验的小朋友们制作手冲咖啡。廖洪文 摄

核心阅读

构建立体生态种植体系,利用科技助力绿色加工,文旅融合带动转型升级……近年来,云南普洱市推动传统咖啡种植模式向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模式转变,普洱咖啡品质提升、产值增长。

鼻尖香气怡人,眼前青山如黛。在云南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桥安咖啡庄园,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这儿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赋予了普洱咖啡独特的风味。”庄园负责人金涛说,“很多人都知道普洱茶,如今咖啡让这份普洱味道更加‘香浓’。”

近年来,普洱市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咖啡品牌。数据显示,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达46.15%,咖啡产业综合产值3年间增长了3倍多。

立体生态种植,建设标准化基地,咖啡园增产提质

记者走进一片林下咖啡种植基地,浓密的树荫增添了丝丝清凉。“日头太大,咱们要戴帽子,咖啡树也要‘防晒’。”金涛说。

“强烈的阳光直射会导致小粒种咖啡树的树叶枯萎。”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陈治华介绍,咖啡林中,高于咖啡树的乔木被称作荫蔽树,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和极端天气对咖啡树的伤害。

“荫蔽树就像给咖啡树撑起的一把‘伞’,既遮阴挡雨,又构建起保护‘屏障’。”陈治华说,比如天牛会对树木造成伤害,它们喜光照,“咖啡林有一定荫蔽度,天牛就少多了。”

2023年,金涛在林下种了十来亩瑰夏咖啡苗,每亩205棵。而在过去,每亩可种植咖啡苗约330棵。

“种了荫蔽树,虽然咖啡苗的数量少了,但是总体收益提高了。”金涛说,去年种下的瑰夏树苗只有一两棵有生虫,整体品质有保证。如今,金涛的庄园已经构建起“荫蔽树—咖啡树—草本植物”的立体生态种植体系。

过去一段时间,普洱市的咖啡树品种老化、种植过密、管护不科学,整体产值不高。2022年,孟连县推进中低产咖啡园改造和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工作,金涛迅速着手,改造了自家800亩咖啡园。

一开始,听说改造过程中不但要翻挖,就连施肥方式也要改,许多咖农不大理解:“种了这么多年咖啡,还能种错?”

“翻挖是为了改善土壤状态,截杆可以让主杆再次复壮,测土配方施肥则可以按需‘投喂’咖啡树,提升咖啡生豆品质。”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雄介绍。

金涛说,改造第二年,自家咖啡林每亩增产300公斤,生豆多卖了上百万元。

“普洱市正推动传统咖啡种植模式向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模式转变,普洱咖啡正朝‘精品化’发力。”张雄介绍。

绿色技术升级,助力节能降耗,提升咖啡生豆精品率

在桥安咖啡庄园的餐桌上,常见一道“素炒圆白菜”。圆白菜就种在咖啡加工厂旁,种菜的水则来自清洗咖啡果实的尾水。

一颗咖啡鲜果,需要经过色选分类、脱皮脱胶、水洗、晾晒等初加工工序,才能得到咖啡生豆。“过去采用水洗法,处理1吨鲜果需要用5吨至6吨水,尾水的水质偏酸性。”金涛说,自家咖啡种植基地6000余亩,每年咖啡鲜果采摘量近6000吨,不仅耗水多,污水处理成本也居高不下。

绿色加工,离不开科技助力。2022年,金涛下定决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引入微水脱胶等绿色技术。“以前靠泡水发酵脱皮脱胶,现在靠机器控制发酵、自动脱胶,1吨鲜果只需50公斤水用于清洗。”

同时,陈治华带领团队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将尾水平衡酸碱度后,用来浇灌菜地、咖啡林。

2022年起,普洱市实施“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双提升三年行动”,绿色初加工技术和设备更新成为推广重点。张雄说:“3年来,我们新建改造了102个鲜果集中加工厂,覆盖近50万亩咖啡种植园。”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金涛购入干燥机、脱壳机等设备,建成初加工标准化生产线。“咖啡豆卖得好,咖农也受益。”金涛说,2024年产季,咖啡基地391户咖农每户平均收入约15万元。

据统计,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已从2021年的约10%提升至现在的46.15%,目前咖啡精深加工产能超3万吨,2024年产季普洱咖啡产业综合产值达85.08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进行文旅融合,打造区域咖啡品牌

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附近的一处山谷内,草木蓊郁如绿毯,小凹子咖啡庄园掩映在凤凰树间。

磨粉、注水、闷蒸……小凹子咖啡庄园负责人廖世豪正在制作手冲咖啡。冲好后轻啜一口,唇齿间透着清新的气息。

最初,与普洱市大多数咖啡庄园一样,小凹子咖啡庄园生产的咖啡豆大部分用于原料供应。然而,一段时间咖啡豆的价格波动让他开始思考转型。“咱们这儿生态环境好,发展旅游有基础。现在人们对咖啡的兴趣也不止于品尝,我们可以试试文旅融合的路子。”廖世豪说。

2018年起,小凹子咖啡庄园开始尝试“咖啡+文旅”,游客可以在此来一场“咖啡庄园游”,体验咖啡知识科普、烘焙、冲泡、休闲观光等。2025年初,小凹子咖啡庄园新建的民宿和咖啡体验中心面向游客开放,不久后的春节期间,庄园一天接待游客最多时有1000余名,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近2万人。

远在孟连县的金涛,也在桥安咖啡庄园内建起民宿,咖啡产季前后房间常常被订完。目前,普洱市已建成20个精品咖啡庄园,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持续打造区域咖啡品牌。

(人民日报记者:张驰)

云南出台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出台《云南省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云南省省级自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促进省级自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办法包括省级自然公园的设立和规划、保护和管理、利用与发展等6章39条,明确省级自然公园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省级沙漠(石漠)公园和省级草原公园。

办法要求,严格保护省级自然公园内的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及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等;在省级自然公园内开展相关活动和设施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其自然状态和历史风貌;加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能力,实现动态监测和智慧管理。

(人民日报记者:张驰)

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现场评论)

——考古发现话文明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陕西宝鸡周原遗址、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等成果,涵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多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探考古现场、析考古成果,更加直观、立体地品读“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编者

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的发现持续为学术发展提供动力。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就是很好的例子。

1956年,云南省考古工作队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现了一枚写有“滇王之印”的金印。仅有2.4厘米见方的印章,首次向世人揭开古滇国的面纱。自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置“益州郡”。石寨山虽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但缺少村落遗址,古滇国依然是个谜。

文物发掘,考古“解谜”。2021年以来,在河泊所村东南约1公里处的上蒜第一小学及附近,揭露出建筑基址、道路、水井、河道等遗迹,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漆木器等遗物,发现数以万计的简牍和逾千枚封泥。看简牍文字,“滇池以亭行”表明这里建有亭、邮的治安、信息系统,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更多简牍残片的文字,也与典籍所载吻合。

在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启示下,西南的考古实现重心转移。陆续发现汉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遗址,多与当时的郡、县治所有关。云南昭通的诸葛营城址为汉代朱提县治所,四川的西昌高枧古城遗址为汉代越巂郡(邛都县)治所。这些发现说明,西南的考古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重大价值。

(人民日报记者:杨雪梅)

‍医保费去哪儿了?

“几个月前,我请村干部代缴医疗保险费。住院办报销的时候,医院咋说我们没缴费呢?”前段时间,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委第一巡察组在大莫古镇某村走访时,村民邵某讲述的遭遇引起了巡察组注意。

原来,邵某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便将医疗保险费交给时任村委会副主任吴某良,请他代缴,不料没有办成。

通过入户走访,工作人员发现托吴某良代办缴费的村民确实不少,便一一记录缴费时段、金额,赴相关部门调取原始记录。

一比对,工作人员发现,邵某等多名村民的医疗保险为“欠缴”状态,更多问题浮出水面。线索移交县纪委监委,对吴某良经手的各项民生业务展开全面核查,调取了大量原始凭证: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凭证、社保卡交易明细……在详实的证据面前,吴某良的违纪违法事实逐渐清晰。

自2022年起,他便利用村民信任和职务便利屡屡伸手:以代管本村精神障碍人员社保卡为由,截留其低保金和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代收6户8名群众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后,未按规定上缴,全部私自截留。经核算,吴某良侵占款物共计4.34万元。

最终,吴某良被责令全额退赔侵占款项,所有群众损失均得到赔偿,吴某良被依法作出责令辞职处理。

【执纪者说】基层是落实党中央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个别村干部借代办服务谋取私利,侵害群众利益,透支基层组织公信力。纪检监察机关要擦亮监督“探头”,畅通举报渠道,运用大数据等手段精准“拍蝇”;织密制度笼子,规范小微权力运行,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卢蓉)


高校文博资源,在开放与坚守中激发生命力

当暑期热浪裹着研学热潮席卷而来,高校博物馆、纪念馆与古建筑等文博资源,正从高校“后花园”走入公众视野。这些文博资源融合了办学特色、历史记忆与教育使命,已成为链接高等教育与社会大众的独特“桥梁”。

校史镌刻让高校文博资源成为“会说话的精神地标”。社会文博资源倾向于构建完整的历史或文化脉络,而高校文博场馆往往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发展形势、地理区位等进行“深井式”挖掘,承载的不仅是高校文博场馆的建筑美学,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蕴。比如,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西南边疆高等教育的萌芽与成长,对于研究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与历史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寇玉达)

城小产薄,百年商埠如何留人聚财

——来自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的调查

云南河口,“桥与城”相连,演绎着百年商埠的发展故事。而在边贸发达的背后,河口面临着“货物赶路,产业绕路”的瓶颈。“产与城”的耦合、“人与城”的共生,成为河口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之笔。从昔日因桥而兴的起点,到产业增值的当下探索,再到百业俱兴的未来愿景,河口发展的时空坐标日渐清晰。

云南河口地处西南边陲,与越南老街隔河相望。自1897年开埠通商,中越双边交流在此绵延百年。如今,这座小县城拥有3座火车站、3架跨境大桥,还有3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落地于此。

作为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通道,云南河口拥有着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的区位优势,人来货往,热气腾腾。数据显示,2024年,河口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51.4亿元;河口边检站查验出入境人员569.42万人次,居云南省首位。可这份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当地的发展动能。如何强链延链,解决当地产业薄弱问题?如何通过产城融合改变城市整体发展脉络?如何将开放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河口正在不断探索之中。

设施相连 通关便捷

历史上的河口,因桥而兴,百年前滇越铁路通过铁路大桥从此入境,商贾往来,城镇兴起。桥与城的相连,演绎着河口的发展故事。

滇越铁路又称米轨铁路,称呼来源于轨距,越南主流轨距是1000毫米,也就是1米。我国轨距为1435毫米,也是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轨距,故而称为标准轨。轨距不同,导致两国列车无法直接抵达彼此境内,货物运输需要在列车站完成换装。

记者在河口山腰站看到,“服役”超过百年的米轨依然肩负着国际货运的使命。中越米轨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在此稳定开行,每日开行2列到6列,保障各种物资在中国和东盟各国间快速流通和集散。山腰站党总支书记杨朝翠介绍:“为提高效率,我们推广使用铁路数字口岸系统,实现进出口货物无纸化通关,货主不用再到山腰站办理,通关更加便利。”

今年4月15日发布的中越联合声明中提到,加快研究河口—老街铁路连接线方案。已在山腰站工作30多年的杨朝翠对此充满期待,希望这条百年铁路焕发新活力。

当地海关、边检等部门也持续优化流程、创新举措,让人货通关更高效。

“95后”小伙倪阅中经营着河口中耀进出口有限公司。他的父亲做水果进口生意超过30年,如今子承父业的他对通关时效深有感触,“鲜果价格不是一天一个价,而是一时一个价。过去货运集中时,鲜果经常堵在关口进不来,对企业影响非常大”。

近年来,昆明海关所属河口海关立足河口口岸区位特点,打造口岸新场景、探索监管新模式、开启通关新体验。河口海关口岸监管三科科长罗登洪介绍,河口口岸优化升级智慧物流2.0系统,叠加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入境货物在无需查验的情况下,车辆刷卡进场时系统便会提示该货物适用“运抵直通”模式。运用该模式,通关平均时效提升37%。

通关效率不仅关系着企业活力,也关系着口岸竞争力,通关便利引来了更多“活水”,带动进口品类的增加。今年一季度,河口口岸进口中药材8476吨、货值76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3.5%、177.5%。进口量居全国边境口岸前列。

河口的第四座大桥正在加紧建设。记者在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施工现场看到,尽管当地已进入雨季,但并没影响施工进度,机器轰鸣不断。

“新的公路大桥在设计标准、运输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罗正开表示,大桥将连接中国与越南两国各自境内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将成为双方跨境运输通行的关键枢纽型通道,有力支撑区域路网完善和产业升级发展,有效缓解跨境交通压力。

货畅其流,人员往来也更便捷。

越南游客在河口口岸排队入境的场景,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互联网上颇为“出圈”的一幕。

“8时30分将有20个团612人同时入境,请你们及时增派警力做好验放。”在河口公路口岸南溪河旅检现场,边检民警忙碌有序。河口县口岸办主任刘佺馨介绍:“我们在新建南溪河联检楼的过程中,同步配套实施信息化提升改造项目,提升查验设备智慧化水平,减少联检部门人工投入,提高口岸通关时效和服务水平。”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旅客流量,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推动新一代边检智能验证台、外国人入境卡自助填写打印机、快捷通道等硬件设施升级。推出跨境旅游团网上预申报系统,根据流量启用潮汐通道,提升通关效率。”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赵国骁说。

进入越南的暑假时间后,越南导游陈氏良经常要在南溪河联检大楼里忙碌,她告诉记者:“现在通关快多了,一个二三十人的团,十几分钟就能走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口口岸出入境人数达302.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团7978个,共9.7万人次。河口口岸也是今年云南省出入境人员率先突破300万流量的口岸。

产业相连 资源增值

河口通商百年、边贸发达,但也面临着“货物赶路,产业绕路”的发展瓶颈。产与城的关系,是河口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近年来,河口县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园区聚产业、口岸推产业,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不久前,全国首单进口越南鲜椰深度落地加工业务在河口福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公司负责人李诚介绍,公司目前专门做椰子、榴莲等水果的落地加工,订单很多,经常供不应求。自去年投产以来,累计加工水果139吨,产值约448万元。

这是当地深入探索“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的一个缩影。河口正探索将贸易形态从“过境”升级到“增值”——当地已有落地加工企业6家,完成落地加工产值超8000万元。

“我们不仅为边民互市探索落地生金的途径,也努力为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制度创新局副局长何芳表示。

当地创新推行“互联网+边民互市”,使用“边互通”APP就能完成交易。在北山公路口岸的边民互市贸易交易区,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业务的许寅。他告诉记者,作为南溪镇小南溪社区边民互助组的组长,他几乎每天都要来一趟,互助组边民可委托他代办互市查验等相关业务,“边民通过APP实现自主申报完成互市交易,货物通关也很快,最多半个小时就能接到货”。

“我们立足市场发展边贸新业态,建设透明、便捷、健康的边贸双边市场,让边民更充分地享受贸易红利。”河口口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正婷说。

产业聚集效应在园区内蓬勃显现。在北山国际冷链物流园区,3栋加工厂房已落成,咖啡、榴莲等加工设备分区摆放到位。6月27日,一批20吨的越南咖啡豆在此落地加工,标志着当地首条规模化咖啡落地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试运行。河口农垦建投集团总经理高锐介绍,随着厂房陆续投入运营,还将推动边民互市进口水果、坚果等东盟特色商品落地加工。

在利好政策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做单纯的进出口生意。

这两年,看到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倪阅中有了新打算。“以前从越南进口咖啡豆就直接卖出去,未来我打算做自己的咖啡品牌,希望在家乡河口实现梦想。”倪阅中说。

在发展进口货物落地加工的同时,河口还聚焦产业强链固链。

在云南观品服装加工生产项目生产车间,来自越南的纺织工人正在生产一批羽绒服。车间负责人郭凯祥介绍,该项目于2024年12月份投产试运营,目前已试生产羽绒服1.7万件,夏装短裤10万件。

为何要选择河口这个人口不多的县城建设劳动密集型纺织工厂?郭凯祥告诉记者,河口是我国西南重要门户,拥有“沿边+跨境”的优势,既能货达八方,也能就地吸引外籍务工人员。

“我们与浙江观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不仅是为了引进一家工厂,也是看中观品集团具备包括品牌运营、服装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线上线下市场销售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该项目的投产,能够不断完善河口轻纺加工产业链条。”河口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章冠华说。

民心相连 百业俱兴

打开地图,河口的边境线呈现出的是一个“V”形,倒过来看,也是一个“人”字。人与城的相依,是河口发展最根本的追求。

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村委会的八条半小组,过去是一个村容村貌欠佳的边境村,村民主要种植橡胶,受市场影响,收入并不稳定。经过改造后,现在的村庄已成为具备观光栈道、房车营地等设施的特色旅游区,不少游客开着房车来此旅居。“去年我们接待游客13万人次,既有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游客,也有不少越南游客。”城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贵东说,如今许多村民都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与运营中,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八条半小组所在的河口镇,去年底还入选了住建部边境小城镇建设试点。八条半小组的实践,是河口推进建设边境幸福村的缩影,秀美边疆在此逐渐展露新颜。

滨河路是河口县的主干道,与其他城市主干道不同,这条路不仅有着交通通行的功能,更是备受当地人和游客青睐的休闲游玩场所。滨河路旁种植着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景观树,沿街花台上一年四季都有各式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路边的中式建筑与河对岸的越南法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一条路可尽览两国风情。这条路也是河口推进“绿美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的成果之一。目前,河口的森林覆盖率达53.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92平方米。

更美更宜居的城市,为河口带来更多人气。“2023年以来,河口接待的入境游客大幅增长。”河口县文旅局副局长胡佳佳说,2024年,河口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3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6.64%;旅游总花费52.97亿元,同比增长14.04%。

6月4日、5日,国铁昆明局临时开行河口北站至大理、漾濞的直达旅客列车C4214次。越南旅客经河口通关进入中国后,当日即可直达滇西,大大节省了旅行时间。“我们与文旅局沟通,希望列车开到大理以后,再返回河口,这样就能把越南游客再吸引到河口来,拉动河口消费。”国铁昆明局河口北站党总支书记张阳说出了河口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不满足于做两国游客的“集散地”,更要让游客留在河口、玩在河口、乐在河口。

“异域风情街提升项目是我们今年重点打造的项目,计划引入中越美食、中越特色商品交易展示、中越特色文创产品展示等业态。”河口县文旅局产业科负责人田蓉介绍,河口正不断打造休闲文旅消费新场景,同时通过举办中越国际自行车比赛等文体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中外游客。

在河口的大街上,有着这样一句标语,“河口虽然小,却装得下两个国家的故事”。这座不到10万人的小县城,不仅演绎着多民族的故事,也记叙着不同国家人们的经历。

在观品纺织厂上班的越南女工陶墨,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在河口街头经营一个咖啡流动摊位的越南姑娘范明珠,期待有更多中国人品尝越南咖啡;常常往返于两国的越南导游陈氏良,希望把更多越南游客带到云南,甚至更远的地方……

她们都是来自异乡、生活工作在河口的普通人,也见证着这个地处云南海拔最低点的城市,在高水平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向上攀登。

(经济日报记者:万政 张可 管培利)

从录取通知书读出农业为何吃香

对农业来说,各行各业人才选择跨界进入,本身就是吸引力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无论将来是否直接从事农业,在学校里获得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将让人终身受益。

在农业院校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咖啡香气飘满楼道,这是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日常场景,该专业是我国首个系统性培养咖啡全产业链人才的专业。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编辑:蔡飞

美编:李苒苒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