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新闻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丨一朵菌 一张名片 一种云南表达
“这个夏天,来云南吃菌子!”六七月雨水浸润云岭大地,云南便开启“夏凉菌香”模式,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在彩云之南,一朵小小的菌子,正成为这一理念最鲜活的实践注脚。
林下待采的干巴菌。晋宁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一朵菌的生态密码
云南的菌子,是生态馈赠的奇迹。北纬21°至29°的纬度带内,88.64%的山地撑起层层森林,年均15℃气温、60%以上森林覆盖率,叠加夏季丰沛降雨,孕育出900余种野生食用菌,占全国90%、全球36%,让云南成为“野生菌王国”。
在海拔3500米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中,松茸与50年树龄的栎树根系缠绕成隐秘的生命网络。这种共生关系极其脆弱,一旦树木受损或土壤被扰动,菌丝网络便永久消失。正是这份脆弱,催生了云南人“养山育菌”的生态智慧。
徒步寻菌。李勐 摄
在云南采菌子,不是“掠夺”,而是“赴约”,每年雨季,山林会准时把最鲜的馈赠交给懂它的人。这朵松茸的成长,藏着云南生态的密码。它必须与松树形成共生关系,依赖特定的土壤菌群、海拔1600到3200米的温湿度,缺一不可。
在腾冲猴桥镇箐口村,曾经的“找菌人”金卫明如今成了“包山养菌人”。这种“包山捡菌”模式让全村90%的山林得到科学管护,30余种野生菌茁壮生长。森林覆盖率高达95.4%的箐口村,在“与山共生”的智慧中,实现生态与生计的双赢。
云南对生态的守护,正是在守护菌子的“生存家园”:近年来,云南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50.03%提升至2023年的65.04%,为野生菌提供了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一朵菌的 “百亿链条”
夏日清晨5点的昆明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人声鼎沸。青头菌流转着翡翠般光泽,见手青的香气穿透喧嚣。这个亚洲最大的野生菌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10亿元,268种野生菌在此汇聚成百亿级产业枢纽。
云南的菌香,也成为了生态好的“气味证明”。当前,野生菌火锅、菌子宴已成为云南餐饮行业的主力军,相关餐饮总值超百亿。在宜良小哨社区,“菌旅融合”模式催生60家森林农家乐,推出“采菌烹饪研学”体验套餐,年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850万元。
图为昆明市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售卖的野生菌。(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昆明出现专业“代洗代炸菌子”服务……产业的细分,让一朵菌有了更多“变身”可能。在昆明的菌子加工企业里,鲜松茸被制成冻干片,保留90%以上的营养;牛肝菌被做成罐头,出口到法国、意大利;就连以往被丢弃的菌柄,也被深加工成菌酱、菌汤底料。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2024年云菌产业交出耀眼成绩单: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这组跃动的数字,印证着云菌产业的蓬勃活力: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冠绝全国,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野生菌王国”。
今年上半年,云南出口食用菌2.3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松茸、牛肝菌是出口“主力军”——这些带着云南山林气息的菌子,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生态名片”,一朵菌已从山野珍馐蜕变为拉动消费的“黄金伞”。
一朵菌的科技突围
“野生菌好是好,但靠天吃饭,产量不稳定。”这是云南菌产业曾面临的难题。为了让“山林馈赠”不再稀缺,云南的科研人员开始了一场场“人工培育”的攻坚战,试图破解野生菌的生长密码。
牛肝菌的人工培育,曾是世界性难题。2014年11月26日,来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选育的牛肝菌新品种“中菌黄见手青1号”通过专家组鉴定,成为我国首个通过省级鉴定的牛肝菌栽培新品种,采用液体的菌种发酵技术,50天左右即可以实现采菇。
“果菌王”出菇。沈星 拍摄
“果菌王”出菇!2024年,一颗长白参菌的苹果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分离菌株成功培育出新子实体。同年7月,楚雄州南华县雨露乡白蚁鸡枞菌保育仿野生种植基地内,首朵鸡枞破土而出。当地创新白蚁与鸡枞菌共生巢种苗培育技术,探索林-菌、农-菌等多种白蚁-鸡枞菌种植模式,完全在自然条件下实行催菇,让破土的鸡枞菌能达到80%至90%的出菇率。
不仅仅是白参和鸡枞,驯化野生菌,全云南都在努力,让“吃菌自由”逐步照进现实。
一朵菌的“云南表达”
今年夏天,“采菌子+菌火锅”一日游,成云南文旅新体验。据“夏凉菌香”发布会数据,2025年夏季,云南“采菌游”游客数量同比增长3至4倍,从业者增长近10倍,菌子正成为云南文旅的“新IP”。
上山采菌、下山品菌,学习野生菌知识。进入暑期,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依托丰富的野生菌资源,积极探索菌旅融合,推出系列特色文旅产品,吸引不少来自各地的游客。这种“菌文旅融合”,是云南“共享生态”的生动实践。
宾客现场品鉴云南野生菌融合创意美食。供图
而菌子的“共享”,早已跨越国界。当祥鹏航空“菌俏昆明”主题航班升起,巴黎Savoir-Faire en Lumière盛会上松露惊艳亮相,一朵菌已成为云南递给世界的“香味邀请函”,在全球餐桌搭建起“绿色桥梁”。
随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深入实施,云菌产业站上新起点:全省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面积近300万亩;食用菌深加工转化率从18%提至35%。
更重要的是,菌子让云南人读懂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真谛。从保护性采摘到“包山养菌”,从人工培育到生态研学,云南的菌子产业始终围绕“生态优先”的核心。因为大家知道,只有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才能让菌子年年生长,让“菌香”代代相传。
一朵菌
从一株菌丝的呼吸开始
从山野到舌尖
从云南到世界
从“两山”理念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最终落回一个朴素的道理:
当我们学会与山野共生
山野就会回赠我们一个丰饶的未来
松茸。贡秋次仁 摄
云南的菌子
是大地写给人类的诗
也是人类写给未来的承诺
在彩云之南
人们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培育财富
让一朵朵破土而出的菌子
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数据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云南网等
编辑:窦崇尹
美编:刘韬
审核: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