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媒看云南丨昭通大山深处有宝藏;洱海有了量身定制的“体检报告”;“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他们归国抗战”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看中国经济之“美”
一户笋农的脱贫致富故事,折射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
今年9月,云南昭通市盐津县的81万亩方竹将进入采笋季。“每年收入能有40万元,心里高兴得很。”柿子镇新生村笋农李兴珍在自家200亩竹林忙碌。她家曾是贫困户,如今靠这片“绿色银行”脱贫致富。
村里的脱贫产业还吸纳了李兴珍这样的农村妇女就业,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在盐津县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鲲鹏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塑料花厂车间繁忙,这家工厂已吸纳周边数百人就业。
(记者 申少铁 李晓晴)
离境退税政策成效明显,有力拉动入境消费
上半年“中国购”销售额增长近一倍
近日,以服务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为契机,四川省税务局联合重庆、云南、陕西税务推出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离境口岸互认新举措。境外旅客在四川省内指定商店购物并享受“即买即退”服务后,可自由选择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丽江三义国际机场中的任一口岸离境完成海关核验。这意味着旅客在川购物退税后,离境口岸的选择范围大大拓宽,行程安排将更加方便。
(记者 王观)
“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他们归国抗战”(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访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副主席陈松青
走进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陈嘉庚纪念馆,脚下是东南亚地图,头上是“点点繁星”。陈嘉庚的塑像肃然而立,手搭衣襟,扶着木拐,目视前方。
“那颗耀眼的星,便是‘陈嘉庚星’。”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副主席陈松青手指塑像前方的闪亮光点说,“这是2963号小行星,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陈嘉庚星’。”
华侨领袖陈嘉庚在教育、社会和经济等领域贡献卓著,尤其令世人动容的是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贡献。1938年,他推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抗日战争捐款捐物。同年,日军全面封锁中国,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唯一陆路通道。1939年至1942年,在陈嘉庚号召下,前后9批3000多名南洋华侨归国抗战,在滇缅公路上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南侨机工),其中1000余人英勇牺牲,长眠在这条生命线上。
陈松青曾多次组织车队重走滇缅公路。“2011年,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走完这段40天的路程。”陈松青说,车队一路颠簸,人们一路感怀抗战期间那些惊心动魄的壮举:20万筑路民众只花9个月就在崇山峻岭中打通滇缅公路;原定一周装配一辆卡车,南侨机工能一天装配两辆,甚至一天4辆;头顶是日军飞机轰炸,脚下是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那时在南侨机工中流传着一句夸张的玩笑话:‘初一翻车,十五到底’,足见当时滇缅公路之险。”说起那段经历,陈松青眼里闪烁着泪光:“面对民族存亡,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他们归国抗战。中华民族儿女有着不畏生死的家国精神、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他们用智慧和韧劲克服了种种困难,伟大抗战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年近七旬的陈松青曾任马来西亚二战历史协会秘书长,对中国近代史颇有研究。他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面对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说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陈松青举例说,1940年陈嘉庚应邀访问延安,毛主席就在窑洞前设宴款待,饭桌上只有两菜一汤,这与他此前在重庆受到的奢华接待形成鲜明对比。8天的延安之行,陈嘉庚感触颇深,尔后向海外华侨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松青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抗战历史。“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得让年轻人了解二战的全貌。如今,许多马来西亚年轻华裔也参与到重走滇缅公路的活动中,缅怀这段壮烈的历史,让先辈精神代代相传,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陈松青说。
2024年,陈嘉庚基金主办“庚·续: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活动,纪念南侨机工归国抗战85周年。担任队长的陈松青特意将一张当年的运输路线图贴在车身上,以此追忆在此献出生命的南侨机工。“这次重访,对我们震撼最大的是看到了公路沿线的变化,看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陈松青告诉记者,正在建设的云南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无比壮观,云南景洪等边境城市如今高楼林立。“目睹山乡巨变,我们深感骄傲。”
(记者 章念生 刘慧)
警惕“领取育儿补贴”诈骗套路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近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警方却发布消息,提醒公众,有些“育儿补贴”领不得,这是为何?
“这本是一项全国性的惠民政策,却被一些诈骗分子‘蹭热点’,制造出新型骗局。”昭通市公安局昭阳分局民警邵丽君说,“目前分局已接到多名群众举报,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的‘领取育儿补贴’信息是诈骗信息。”
邵丽君起底“领取育儿补贴”的诈骗套路: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潜入各类社交群,发布“领取育儿补贴”的通知和链接,诱导群众点击。群众点击链接后,进入不法分子伪造的虚假网站。虚假网站会弹出弹窗,提示访问者要在时限内完成领取,否则将失去申领资格,制造紧迫感。同时,诱导群众按照网页提示,录入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以及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然后,诈骗分子可远程登录群众的手机银行账号,导致资金损失。
邵丽君提醒,申领育儿补贴时,公众首先要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公开信息,不要轻信社交平台上的信息。
其次,要提升防范能力。如果在短信、社交平台、社交群内接收到“领取育儿补贴”的信息,特别是带有链接和所谓客服电话的,千万不要点击或拨打,更不要轻易转发给亲友。
最后,要增强警惕意识。如果不慎点击相关链接,接到所谓平台“客服”或“工作人员”的电话或收到短信,凡是要求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甚至要求进行人脸识别的,应马上终止操作,更不能下载“会议软件”与他人联网操作。
(记者 叶传增)
云南昭通大山深处有宝藏
云南省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区。曾经,大山阻挡了当地发展的脚步,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传统农业难以让群众过上富足生活,但大自然也赋予了昭通独特的宝藏——天麻。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昭通开始探索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如今实现种子繁育、规范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发展。这里也成为世界天麻原产地、全国优质乌天麻种植核心区,有着“中国乌天麻之乡”的美誉。2024年,昭通天麻种植面积11.57万亩,产量5.82万吨,综合产值93.91亿元,辐射带动2.78万户12.22万人种植天麻,间接带动15万人从事天麻产业相关工作。
厚植资源优势
作为昭通天麻产业的核心产区,彝良县11个乡镇65个村的1.5万余户7万余人种植天麻。
走进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雾气朦胧、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当地出产的天麻品质上乘,以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而盛名在外。近年来,彝良县建成天麻科技示范园,制定天麻生产技术规程,不断引进培育天麻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全国优质天麻产业基地”。
“我们这里原始丛林保存完整,生物多样性好,环境无污染,日照时间短,湿度大。”宝藏村党总支书记姜雄发说,正是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为天麻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环境。
“天麻需要两个‘好朋友’——萌发菌和蜜环菌,两种菌与天麻是共生关系。”在小草坝镇上的天麻博物馆,工作人员赵媛向记者介绍,天麻无根吸收营养,没有绿叶制造养分,因此需要靠溶解侵入其皮层组织的萌发菌和蜜环菌作为营养来生长。
由于天麻的生长繁殖具有特殊性,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依赖其野生资源,造成野生天麻数量急剧减少。为研究天麻生长秘密,1966年至1979年的10多年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周铉在小草坝潜心钻研,进行天麻无性、有性繁殖实验,最终成功实现了天麻的人工繁殖和推广,改变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种植的历史。
经过40多年发展,如今昭通市形成了以彝良县为中心的天麻连片种植区域。
为保障天麻优良品质,昭通市按照野生天麻生长习性,采取林麻间种的仿野生栽培模式,严格按照种1亩天麻配套营造4亩菌材林的要求,不施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除草剂,确保昭通天麻原生态、无污染、道地性,也保护了土地资源和植被。
由于昭通天麻品质优良,销售价格高于很多天麻产区,当地许多农民通过种植天麻增收。小草坝镇村民陈云明自家种植了10多亩天麻,去年丰收后还帮助周边农户代销天麻8万多斤,销售额近400万元。“许多人慕名而来买我们昭通天麻,最近几年通过电商直播销售,销路更宽了。”陈云明说。
据介绍,为抓好种源保护,昭通市近年来在野生天麻密度大、数量多的彝良、大关、永善、镇雄4县设立了7000亩的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效保护野生天麻种质资源。经过10年研究,昭通市还申报认定了5个天麻新品种。
昭通市天麻研究院主要从事天麻栽培、初深加工应用基础研究及天麻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天麻研究院副院长王玉川表示,近年来,通过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搭建科研平台,开展昭通天麻良种选育和本地优质“两菌”提纯复壮、筛选扩繁,为良种和“两菌”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种源,实现了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延展产业链条
据介绍,昭通天麻个头大、肥厚饱满、天麻素含量高,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为突破传统以销售鲜干货等初级产品为主的模式,近年来,昭通市聚焦精深加工赛道,多方发力,逐步构建从种子(苗)繁育、“两菌”生产、初精加工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完整产业链。
昭通市定风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企业。在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按照大小分拣出不同等级天麻,制成中药饮片。
“产品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200万元。”公司副董事长杨洪树说,今年企业正新建食品加工车间,开发天麻植物饮料、天麻植物浓浆、天麻超微粉等。
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昭通市加大扶持力度,市级每年投入资金500万元左右,用于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明确7个天麻产业县区安排不低于衔接资金总量的3%用于支持天麻种源保护、良种繁育、“两菌”生产、产业基础设施、初精加工、科技研发、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发展。
“围绕天麻引进了一心堂集团、好医生集团等企业,持续培育壮大永孜堂、骅成等一批天麻生产经营主体。”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副局长李让云介绍,2023年天麻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后,天麻酒、天麻饮料、天麻燕窝等多样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昭通市天麻产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昭通市登记注册天麻相关经营主体达1160家,研发生产药品、保健品、食品、日化品四大类32个产品。
提升品牌价值
近年来,昭通市建设了天麻科技示范园、天麻博物馆、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举办了系列活动,提升了昭通天麻的知名度。
“我们积极推进有机认证及品牌申报,推动昭通天麻向有机、绿色、原生态产业化发展。”李让云说。目前,昭通天麻有机认证面积达10万亩,“昭通天麻”已入选国家首批地理标志重点应用目录。
李让云也坦言,昭通天麻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天麻基础研究起步较晚,例如,连作障碍、种植菌材替代技术等关键问题尚未完全攻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王玉川介绍,研究院近年来积极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开展天麻药理药效研究、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良种和“两菌”选育等工作,弥补基础研究滞后的短板。“例如,我们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了‘菌草栽培天麻实验研究’项目,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合作推进‘昭通天麻林下种植连作障碍土壤因素’研究项目等,许多研究仍在进行中,我们将持续做好基础性工作,力求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地。”
据介绍,下一步,有关部门、企业将以绿色有机为抓手、品质提升为核心、品牌打造为重点、精深加工为突破、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天麻交易市场、精深加工集聚区等。
点评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昭通天麻声名在外。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昭通天麻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过,从整体来看,天麻产业化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不少瓶颈制约:一方面,由于天麻基础性研究起步较晚,科研机构及科技人才队伍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科研能力薄弱,导致产品加工重心长期停留在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环节,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天麻的药用价值尚未完全挖掘,食用、保健、药用并举的产业开发体系也尚未健全,产业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要实现天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具体而言,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的深度联动,引进一批专业技术和高科技人才,重点攻关天麻药理基础研究、良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及连作障碍等核心课题,破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向精深加工增效益,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天麻药品、食品及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条。以科技为纽带整合资源,构建“政府引导、科研机构赋能、企业主导”的协同发展机制,系统完善食用、保健、药用并举的产业开发体系,激活天麻的多元价值。
昭通天麻产业前景广阔,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需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以科技支撑为核心驱动力,凝聚多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力,不断擦亮“昭通天麻”金字招牌,让这份大自然的珍贵馈赠真正转化为乌蒙山区百姓持续增收致富的“绿色金矿”。
(曹松)
洱海有了量身定制的“体检报告”
日前,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了“洱海指数”,洱海有了一份量身定制的“体检报告”。
据测算,2025年上半年,“洱海指数”得分为92.8分,评价为优。据了解,“洱海指数”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兼顾洱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调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4个维度8项指标,从流域环境改善、湖区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等方面,反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和洱海水生态状况。
“‘洱海指数’的编制参考借鉴了国内湖泊评价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标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估技术规范等经验,以及国外地表水评价相关标准,又结合了大理实际和洱海特点。”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表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是维持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我们注意到,今年1至6月,‘洱海指数’中‘共享’这一目标层评分为97.5,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洱海指数’的发布,既是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肯定,也具有重要的治理实践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
(记者 徐鑫雨)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编辑:郭星余
美编:李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