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云英才荟”聚焦“从心理学视角谈AI时代的幸福力表达”
8月17日,新一期“彩云英才荟”云南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交流活动在昆明城市文化空间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举行。此次活动紧扣“云南人才服务月”主题,聚焦“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谈AI时代的幸福力表达”,以科技与人文视角探讨有关“幸福”的生物密码与心理机制。
活动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汪雪琴作主旨分享。汪教授以罗素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起点,揭示了AI时代幸福力的理论根基。“幸福是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的实践,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足的全面实现,更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汪教授深入剖析幸福的生物密码与心理机制,并强调在AI时代,主动展现“爱、善良、欣赏”等品格优势与美德的重要性。
面对情绪的起伏,汪雪琴教授提出了“三步接纳法”:觉察、平静、接纳,她说,适度的消极情绪亦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而在积极情绪层面,快乐、兴趣、满足、自豪与爱,各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与无法替代的进化意义。她引入“幸福秩序理论”,将幸福喻为“精神负熵”,并提出AI可作为“负熵放大器”,通过优化信息、营造有序环境,增强个体幸福感。汪教授还谈到心理学的“福流”概念,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之物我两忘、酣畅淋漓的境界,在目标清晰、反馈及时、技能与挑战匹配的条件下,成为可追求的幸福体验。
如何“成为幸福”?汪雪琴教授给出了具体方法:“积极情绪五施法”:颜施、身施、言施、眼施、心施,以及“积极心理八段锦”,涵盖呼吸、抚摸、运动、正念等路径。她特别提出了AI在其中的协同角色——实时推送个性化“情绪处方”,辅助情绪管理与幸福感提升。面向未来,汪教授在强调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等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点明审美力、创造力与同理心,将是人类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幸福源泉。
在交流环节,现场观众就自身工作经历、生活实际,围绕主题提出疑问,汪雪琴教授一一给予了富有启发性与操作性的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
此次交流活动由省人才服务中心、五华区委人才办、云南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北京化工大学云南校友之家等联合举办,是一次前沿知识的分享,也是云南省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的具体举措。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海球
编辑:徐嵩钦
审核:李兴文(李海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