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有番号的你丨王锡光:滇缅公路上的 “筑路县长”
2025年8月14日,昆明市博物馆内,“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的读档声穿透时空。
当《修滇缅公路纪念歌石碑》档案的字句被缓缓念出——“修公路,大建树;凿山坡,就坦途,利济渡”,在场者仿佛看见80 多年前,那个左眼蒙着纱布、握着鸡毛信的身影,正站在怒江悬崖边,对着土司线光天掷地有声:“若不能按时完工,你我就一起跳怒江!”
时任龙陵县县长王锡光雕像与《滇缅公路歌》。三喵先生 供图
这个身影,是王锡光,一个没有军队番号,却以县长之职扛起“抗战生命线”重担的普通人。
1937年冬,日军切断中国沿海补给线,修筑滇缅公路成为当时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给各县下了死命令:一年内修通公路,龙陵县收到的“信物”,是一封鸡毛信和一副手铐——完不成任务,县长自缚请罪。刚上任龙陵县长的王锡光,把县政府“搬”到了惠通桥东岸,用“人、衙上路”的决绝,开启了筑路征程。
民众修筑滇缅路 。
这里山高谷深,怒江天险横亘,施工难度冠绝全线。这也让他将全县存亡与国家危亡紧紧绑在一起。
彼时的滇西,没有大型机械,他便发动民众——龙陵每日出工近万人,老弱妇孺自带口粮、扛着锄头涌上工地;没有专业技术,他便带头勘察地形,与民工一同在“蛮烟瘴雨”中凿山填谷。为赶工期,他日夜守在工地,过度操劳竟致一只眼睛失明,却从未停下脚步。他深知,这条路上的每一寸路基,都连着前线的枪炮与后方的希望。
怒江边滇缅公路上的老鹰嘴。
王锡光目睹龙陵各族民众忍饥挨饿、不畏艰辛,以汗水、生命与鲜血修筑这条“抗战”生命运输线,奋笔写下《滇缅公路纪念歌》:“龙永派工各一万,犹如蚂蚁搬泰山;蛮烟瘴雨日复日,餐风饮露谁偷闲”。歌声里,是他对民工的共情,更是对胜利的信念。
1938年7月,因怒江段工程受雨水影响延误,他还收到了“督工不力,记大过一次”的处分。可他看着工地上挥汗如雨的群众,看着逐渐成型的公路,毫无怨言——只要路能通,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在他的带领下,龙陵段克服重重险阻,与全线一同在1938年8月31日如期通车。
1939年至1941年,王锡光调任永平县长继续完成修路的重任。两年时间,他带领民工将永平境内78公里滇缅公路从3米加宽到了5.5米。
王锡光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代表的是一群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急民族之所急,为了抗战胜利不惜牺牲自我,才创造了滇缅公路九个月贯通的奇迹。
滇缅公路图。
1940年滇越铁路中断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国际通道,无数军火、物资经此运往前线。这条1146公里的公路,是二十万云南民众用双手筑就的“新长城”,而王锡光,便是其中最执着的“筑路人”。他没有军人的番号,却以县长的职责,在抗战史册上写下了属于“没有番号的你”的不朽篇章。
如今,抗战胜利80周年,滇缅公路的车轮声早已远去,但王锡光与无数民工的故事仍在诉说:伟大的胜利,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传奇,而是一个个“没有番号”的普通人,用坚守与奉献拼出的希望之路。
没有番号的你,或许是蒙眼督工的王锡光,或许是悬崖边筑路的民工,或许是敲石头的孩子。正是无数个 “你”,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了不平凡的抗战史诗。
这段历史,我们永远记得;这些 “没有番号的你”,我们永远缅怀。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画报、保山广播电视台
编辑:窦崇尹
美编:张俊辉
审核: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