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有番号的你丨各民族兄弟齐上阵 老弱妇孺“主力军”
“修公路,大建树。凿山坡,就坦途。造桥梁,利济渡。裹粮携锄沧潞边,哪管老弱和妇孺……”《修滇缅公路纪念歌石碑》生动记录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短短九个月中,用简单工具战胜横断山系的高山大河,用血汗开辟出“抗战生命线”……
在筑路工具原始简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云岭儿女不曾迟疑后退,纷纷自带口粮和工具,跋山涉水到工地修路。
苏李高 来源:北京晚报
当年只有6岁的苏李高,就跟着父亲紧随着“瞄路”(测量)队伍砍树蓬。苏李高是保山市施甸县万兴乡人,听说父亲要出门做工,软磨硬泡要跟着去,父亲说去做工太辛苦,还要照顾他,太累了,叫他不要去,但他还是哭着喊着要去。父亲没有办法,只有把他带去。从家到工地的路上,难走的地方和陡坡,他都是由父亲背着过去的。他父亲所做的工作就是跟在测量队伍的后面砍树蓬,测量队员把线路勘测好,用木头、细树枝、竹片做好标记,民工就去把标记内的树蓬砍掉,遇到大树还要把树根都刨出来。这段儿时的记忆,深深地刻印在苏李高的脑海中。
滇缅公路工地上的妇女儿童
施甸县摆榔乡彝族人李洪顺当年15岁,他目睹了一场塌方惨剧。李洪顺回忆说:“天不亮就要出去挖,回来吃早饭时,已经太阳都中高啦。人们在那个山岩边挖路,突然塌下来,捂死了好些呢,损失大呢。”由于滇缅公路施工环境险恶、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设施简陋等诸多原因,在筑路中因事故,疾病等原因死难的民工及工程技术人员有3000多人,几乎每位参加修路的民工都目睹过身边一起修路的人因各种原因不幸遇难。
作家萧乾的笔下,滇缅公路是“血肉筑成的公路”,文章中称筑路民工是“罗汉”,“密如蚂蚁的筑路罗汉们,小辫、秃顶、草笠、包巾,捧着水烟筒的,盘腿捉虱的,老到七八十,小到六七岁,没牙的老妪,花裤脚的闺女,小罗汉赤了小脚板滴着汗粒,吃力地抱了只簸箕往国防大道上添土……他们才是抗日战争的脊梁骨,历史的栋梁。”
用简单工具平整路基的少数民族妇女
滇缅公路的修筑,堪称各民族团结协作的典范。在滇缅公路的修建过程中,滇西地区沿线彝、白、傣、回、景颇、阿昌、苗、傈僳、德昂、汉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均参与了筑路,就连大理、永平等地的中小学生亦曾组织义务劳动加入筑路大军。在年轻力壮的儿郎们走上抗日前线与侵略者殊死搏杀之际,中国滇西老弱妇孺成为了修建滇缅公路的主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筑成这条维系抗战大业的“输血管”和“生命线”,成千上万的云南各族人民舍生忘死,毁家纾难,以血肉铺就了这条千里漫漫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的修筑,不仅凝聚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更铸就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编辑:戴菲
美编:张俊辉
审稿:黄佳伦
资料来源:北京晚报、开屏新闻、云南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