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曲靖“七个行动”稳就业、促增收
今年以来,曲靖市面对“群众持续增收”这一民生考卷,实施就业岗位挖掘、职业技能提振、重点群体攻坚、返乡创业促进、劳务品牌锻造、就业服务优化、就业协作深化“七个行动”,以实干实绩回答“就业怎么拓展”的问答卷。
“以前总担心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都不耽误。”在云南仙女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员工巴信莲一边娴熟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她曾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如今返乡每月也有稳定收入4000元左右。
这得益于曲靖市实施的就业岗位挖掘行动。今年以来,曲靖市聚焦群众“顾家”与“赚钱”两难问题,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迭代产业体系,发展县域经济和“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挖掘就业潜力。共收集1751家企业16.9万个岗位,为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精准投放匹配。截至7月底,曲靖城镇新增就业3.41万人。
与此同时,曲靖市实施就业协作深化行动,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打造沪滇协作就业典范,扩大中西部“朋友圈”,推广“宝曲就业直通车”成功经验,构建劳务协作“升级版”。曲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4.55万人,其中省外转移57.51万人,就地就近就业104.51万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是就业之源,也是最积极的就业。曲靖市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振行动、创业促进行动,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营造创业氛围,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麒麟区寥廓街道居民的王柯谕对此深有体会。“辞职以后一直想创业,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后来参加了街道举办的咖啡师培训,还享受了创业帮扶政策,今年4月就在家附近开了家咖啡馆。”王柯谕向记者介绍,如今她的小店生意不错,实现了“既能顾到家,还把事业做起来了”的心愿。
曲靖市技能人才59.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万人,创新推行“项目制”“双证式”“订单式”培训模式,推动就业群体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型。同时实施“创业曲靖”三年行动及“雁归兴曲”返乡创业支持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5亿元。在会泽县、罗平县、宣威市和麒麟区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开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3个电商创业园,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创业做电商。
劳务促就业,匠心树品牌。曲靖市通过实施劳务品牌锻造行动,培育“云腿秘匠”“麒麟私厨”等6个省级劳务品牌,认定17个市级劳务品牌,从业29.23万人,间接带动139.19万人就业,真正实现了“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
曲靖市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放在心上,实施重点群体攻坚行动,推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对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人社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包保制,采取进村入户、走访了解、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开展“敲门”服务,“面对面”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对农民工群体,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并重,不断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对就业困难人员,构建及时发现、优先服务、分类帮扶、动态管理机制。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8.84万人,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50个,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2.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5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183名,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6万名。
“我已经失业快半年了,投了许多简历,参加了很多面试,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麒麟区寥廓街道就业创业服务站,求职者钱炳刚正在接受工作人员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他的专业和经历后,为他提供了简历优化和岗位推荐服务。
这样的服务站点,正不断延伸着就业服务的触角。为了让就业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曲靖市实施就业服务优化行动,加快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就业“幸福里”社区25个、零工市场23个、人力资源产业园3个,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努力打通就业创业服务的“最后1米”。
在曲靖,产业园区的流水线流淌着稳定增收的希望,社区服务站的灯光照亮了求职者前行的道路。从“家门口务工车间”的落地生根,到劳务品牌的茁壮成长,再到“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贴心覆盖,曲靖市正以稳就业促增收“七个行动”为笔,绘就群众增收致富、生活向好的美好画卷。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隋鑫 张雯
责编:黄芳
审核:袁熙(隋鑫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