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有番号的你丨南侨机工:用生命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华侨华人史上,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堪称人数最为集中、规模最为庞大、目标最为鲜明、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爱国壮举。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翻越高黎贡山、云岭等崇山峻岭,由20万筑路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而成,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集结:三千赤子应召归国
路修通了,但问题依然严峻:当时中国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
危急关头,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1939年2月在《南洋商报》上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通告结尾写道:“事关祖国复兴大业,逼切注意办理是要。”
通告一经发出,报名点人潮涌动,前来报名的人中年纪最大的49岁,最小的仅13岁,他们瞒报、虚报年龄,还有不会驾驶的,临时借车苦练,甚至有人女扮男装……只为“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尽一滴之微力”。
从1939年2月至9月,3200多名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热血青年,分9批毅然踏上归程。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卡车司机,其余则担任修理工、电工、焊工等,义无反顾地投入滇缅公路生死运输线。
畹町南侨机工纪念馆外陈列的威利斯吉普车 图据中新网
行动:生死线上的运输
在云南,南侨机工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军事培训后上岗:会驾驶的担任卡车司机,负责运输物资;懂维修的驻扎在沿线主要车站和修理厂,负责车辆维护保障。
从昆明到缅甸,驾车单程需七八天。南侨机工以方向盘为武器,以货车为掩体,凭借胆魄与技术,在敌机轰炸下持续穿行。他们从缅甸运进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将中国的桐油、矿产等物资运往海外,为战时中国提供宝贵支援。
1939年至1942年,经滇缅公路运送的军需物资达50多万吨,还有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
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滇缅公路上,处处是生死考验。山道在崇山峻岭间盘桓,驾车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行驶在泥泞狭窄、临近悬崖的路段时,副驾驶员甚至需要“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
路上蚊虫肆虐、疟疾流行,加之雨季塌方、道路泥泞和日军轰炸,每一公里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
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超过1/3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图为西南运输处1939年4—11月份南侨机工驾车肇祸表(1939年11月30日),从图表中不难看出,短短 4个月的时间里, 南侨机工在运输途中遭遇车祸多起,机工伤亡多名。图据 云南省档案馆
硝烟散尽后,他们的名字留在这里
中缅边境线上,云南德宏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高高耸立。纪念碑后方,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里,雕刻着南侨机工英名录。
位于德宏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王毅 摄
南侨机工,用生命诠释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爱国爱民,我死国生”的崇高精神。
他们的壮举既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筑起流动的钢铁长城,也为世界和平事业刻下华侨群体的历史印记。为民族独立而抗争、为世界和平而奉献,南侨机工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史册与人类反法西斯的共同记忆之中。
各地游客前往纪念馆致铭记南侨机工“赤子功勋” 王毅 摄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视频:黄杰
编辑:郑海燕
美编:张俊辉
审核:陈创业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