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云新闻策划丨“象往家园”——谁和我们一起守护大象?
      发布时间:2025-09-01 22:09:54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云新闻策划丨“象往家园”——谁和我们一起守护大象?

大象是全球生态 “关键工程师”:它们吞食果实后随迁徙散播种子,植物因此获得跨区繁衍的机会;迁徙过程中推倒树木能为低矮植物创造光照,维护植被多样性;大象踩踏路径可涵养水源,粪便滋养土壤并为小型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在非洲草原,其 “修剪” 树木能防止草原被森林取代,为草食动物留生存空间,维系生态系统完整循环。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大象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中国文化里, “象” 与 “祥” 谐音,是福运与美好的象征;印度奉其为智慧与力量的化身;非洲则视其为尊严与生命力的代表……

保护大象

是对珍稀物种的守护

也是对人类精神符号的守护

更是保障生态系统

稳定向好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球大象仅剩两属三种,即亚洲象属的亚洲象、非洲象属的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本期主题,我们一起关注,谁和我们一起守护大象?

“北上南归”后的“短鼻家族”在野外活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我国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市3个州(市),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是保护亚洲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云南生态保护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活动的亚洲象 新华网 徐华陵 摄

目前,云南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通过不同维度和角度,以热带雨林和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科学规划生态区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分区管控和系统修复;科学规划亚洲象栖息空间,给予亚洲象稳定的栖息地和食物源保障,推进亚洲象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其分布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人与自然和谐。

监测员正在检查相机在野外的运行情况。新华网 刘云 摄

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便是亚洲象保护的关键一环。该体系综合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亚洲象的活动轨迹、栖息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一旦亚洲象活动出现异常或靠近人类聚居区,预警信息便能迅速传递到相关部门及周边居民手中,为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人象冲突提供了有力支撑。

亚洲象“阿宝”被放归,这也是云南开展的首例救助象放归试验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除了监测预警体系,云南还加强栖息地保护,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为亚洲象提供更为广阔、适宜的生存空间;建立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在亚洲象活动频繁区域种植它们喜爱的食物,减少其因觅食进入农田、村寨的频次;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研究亚洲象的行为习性、种群动态等,为科学保护提供坚实依据;同时,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提升民众对亚洲象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营造人象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越南一半以上的野生象栖息于约克栋国家公园,在这里,专家利用GPS项圈、红外相机、粪便DNA分析等技术监测象群动态,并培训护林员和志愿者管理人象冲突,还推动越南、柬埔寨、老挝跨境合作。协调员团队强调,保护不仅关乎动物,更关乎与之共处的人类社区。

在印度尼西亚开展“象粪调查”工作的专家 Gappeta Borneo 摄

在印尼加里曼丹,研究者和专家团队通过“象粪调查法”,在1年半内采集大量数据,估算出当地仅存13头象。数据不仅用于科研,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冲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柬埔寨斯雷波克野生动物保护区,巡护员May Samorn在森林中安放相机、清除盗猎陷阱、采集象粪。尽管存在风险,他仍坚持工作,认为保护是为了下一代依然能见到野生动物。

大象啃食被砍伐的油棕树 Chris J Ratcliffe 摄

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种植业公司Sabah Softwoods Berhad与政府部门合作,利用GPS监测象群迁徙路线,避开关键象道,并划出1147公顷作为野生动物廊道,使冲突损失降至原来的约1/20。

加蓬是全球非洲森林象核心栖息地,全国 9.5 万头森林象占全球 60%-70%。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盗猎和非法贸易等原因,加蓬森林象的数量一度急剧减少。为打击非法盗猎和象牙走私,加蓬政府设立“野生生物犯罪法庭”,明确盗象者面临最高10年监禁,象牙走私者面临最高20年监禁。2021年,加蓬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中非国家首个“野生生物DNA比对实验室”,通过对缉获象牙的DNA分析,追踪偷猎行为和走私路线。加蓬政府还加强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目前该国13个国家公园构成的森林象保护区覆盖该国22%的土地,到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增至30%。为防止森林象损害农民种植的作物、缓解人象冲突,加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为巨象争取栖息地”合作,在全国推广移动式电子围栏项目。

野外相机捕捉到喀麦隆Boumba Bek国家公园的森林象

中西非其他国家也致力于加强森林象保护。2014年起,刚果共和国森林经济部与非营利组织“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成立基金会,对诺阿贝尔多基国家公园内约4200平方公里的森林象核心栖息地进行保护管理。通过培训护林员、加强巡逻部署等方式,2023年诺阿贝尔多基国家公园首次实现全年无森林象被盗猎记录。

在东部和南部非洲,各国通过设立大象生态走廊和转移机制、组建跨境保护区等保护非洲草原象,促进象群恢复和生态健康。莫桑比克的马普托特别保护区与南非的坦贝大象公园之间建立生态走廊,恢复了草原象的迁徙路径。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与莫桑比克日纳夫国家公园建立转移机制,自2018年起将栖息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的草原象等多种野生动物转移到日纳夫国家公园,在促进后者生态修复的同时增强生态连通性。得益于生态走廊建设和转移机制等的实施,肯尼亚大象数量从上世纪末的约1.6万头增长至2024年的近3.7万头。

一头非洲象将长鼻搭在对方额头上 图据东方网

全球最大的草原象集聚区——卡万戈—赞比西跨境保护区组建于2011年,覆盖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五国,这里栖息着约22万头草原象。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大象数量普查、强化巡逻机制、推广电子围栏等方式,为草原象提供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郑海燕

美编:潘彬琼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网站、新华网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