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当我们阅兵式上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你是否也会想起这位大理人?
      发布时间:2025-09-04 21:26:25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当我们阅兵式上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你是否也会想起这位大理人?

近期,一个关于军工制造的话题问答又被网友们翻出,还登上知乎热搜榜,里面提到了原籍云南大理的中国“歼-10之父”宋文骢。

一起来看看原文

是怎么说的↓

Q:网友提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军工行业最困难的那几年,宋文骢曾经因为经济困窘所以被迫下班后摆摊卖面条,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A:知乎答主“中航工业”

宋总并没有卖过面条,也没卖过板鸭。

但是,困难也是真的困难。当时军品任务骤然下降,为了生存,大家寻机遇、找订单,争取国外公司的机头转包生产业务,并在“下个月工资都不知在哪”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资源推进工程。那时候,厂里造过干洗机、摩托车,甚至连鸡笼子都造过,题主所说的,大概就是这段日子。

但大家从来没放弃过,说到底,干哪一行的没遇到过困难呢?我们相信,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也靠着过硬的技术底子和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闯出了一条路。

成飞汽车模具中心的工厂还被列为了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就这么一点点攒,东拼西凑,成飞真的筹到了8000万元项目资金,才勉强解了燃眉之急。

解决资金问题,只是造飞机过程中的一个支线任务。

歼10的研制难度有多大?听听当时的质疑声就知道了。

一架战斗机,由十多个大系统、近百个子系统组成,单涉及到的部委就有十多个,牵涉到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冶金、化工等行业和军队部门100家单位。你的技术储备怎么样?你的工业基础怎么样?你有凝聚和调动各行各业的权威么?你有雄厚的研制经费作保障么?这些问题,其实一开始就引发了各方面领导和专家的担忧与争论。

在方案论证会上,质疑声尤为尖锐。有专家依据国外经验提出:“按国外惯例,一架飞机上新研制的产品绝对不能超过30%。超过30%,飞机研制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而如今我们要研制的这架飞机,新产品将超过60%,你有多大的把握?”甚至有人断言,“新产品率超过60%,这在航空史上肯定是要失败的。”

宋总首先说明了研制飞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国家工业基础太差,几十年来基本以仿制别人的飞机为主,自己研制的新产品很少。但总是照猫画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出路在哪呀!我们不能永远没有自己的航空产品,永远都只是买人家的吧。如果哪天人家不卖给你了,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呀。”

至于手头上的歼10项目,他做出了这样的表态:“通过新歼(歼10)的研制,我相信,它能带动研发出一批自己研制的新产品,这也是我们搞这架飞机一个很重要的初衷。你问我有多大把握?我只能说,只要批准上我们飞机的产品,我就要求有100%的把握!”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他甚至签下了一份“军令状”。

当时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就是“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一辈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把中国的航空工业搞上去。中国战斗机要跨越式发展,直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机——整个团队憋着一股劲儿,对国家许下承诺。

必须争一口气的这股劲儿,贯穿了整个研制过程。在遇到的各种困难中,有一件事让研制团队至今印象深刻。

新歼的主起落架装在中机身两侧,为了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外八字”形状,侧伸角接近惊人的18度。这带来了一个核心难题:如何保证缓冲器在如此大的角度下伸缩自如、绝不卡滞?这直接决定了起落架的成败。而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和工艺水平,解决这个难题确实吃力。

为了项目能推进,寻求国外合作一度成为选项。但对方专家的态度,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

他们居高临下,断言我们“技术不行、方案不行、人员也不行”,直接下结论:“这种起落架,你们搞不出来!”宋总当时就反问,“这种起落架你们也没做过,如果做,你们把握大吗?”对方“自信”地列举了他们的“辉煌战绩”,然后做了好几个手势,开出了相当傲慢的价码,仅仅评审方案就要265万美元,后续设计费更是高达1100万。而这,仅仅是一个起落架。

“这笔天文数字,即使有,能这样打水漂吗?”面对对方的狮子大开口,宋总的态度异常坚决。他忘不了1960年外国专家撤走后的惨状——车间里那些半成品飞机,最终都成了冰冷的钢铁垃圾,只能可怜兮兮地躺在厂房的角落里。历史教训太深刻了: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靠求是求不到的。依赖别人,最终只能成为仰人鼻息的“乞丐”。

外国专家临走前说的话充满了轻蔑和笃定,“你们肯定干不了的,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价格另谈。”他们好像吃定了我们最终会低头。

可惜他们低估了我们,这个团队里,有的是不服输的“硬骨头”。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家既震惊又愤怒。负责设计起落架的副主任高泽迥,平时话不多,关键时刻却掷地有声。他直接向宋总立下了军令状:“新歼的起落架交给我们!如果拖了后腿,我甘愿辞职受罚!”

宋总的话更是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啃别人的冷馒头,只能是乞丐。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国人会帮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歼10飞机的起落架流着我们自己的血液。”

没有路,就闯出一条路!此后,200多次的试验,轮胎烧穿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咣当”声听了一次又一次,最终,我们自己的起落架,稳稳地托起了歼10的钢铁身躯。

上世纪80至90年代,科研人员在高温仓库里画了数万张设计图纸

像这样咬牙坚持下来的时刻,太多了。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我们坚持小事不过点,大事不过夜,再难也要把问题解决好。成飞大道上有家包子铺,凌晨4点开业。有段时间,每当同事们下班回家,都能吃上第一笼包子,不管什么时候,大家都在全力以赴、拼搏奋斗。试验数据出来,大家围着图纸通宵达旦分析,为一个参数争得面红耳赤是常事;那架全尺寸金属样机,是我们在最困难时候的精神支柱;发动机试车的两次失败,首飞前那 “三滴油” 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由衷佩服宋总关键时刻的坚持和定力。一路走来,多少难关、多少艰辛、多少斗争,我们没有被压倒、被打垮,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

支撑我们走过这一切的,就是那份坚信:无论多难,总有熬出头的那天。而这一熬,就是十八年。

歼10首飞那天,宋总没有去主席台就坐。他早早来到停机坪,和机务人员一起检查飞机;回到塔台,在指挥大厅的后面,找了个不显眼的位置坐下。

然后,站在人群后面,看着我们的“孩子”一飞冲天。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3月23日——首飞那天。

通过国家航定委设计定型审查那天,老头儿像过节一样,用Flash精心制作了一组动画和一串长长的鞭炮,那个画面,我们现在还记得:屏幕上,歼10飞机与世界几种顶级的先进战斗机的飞行录像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各型飞机比翼而飞。飞机掠过蓝天之后,画面上突然鞭炮声响起,并出现“哇!中国龙” 几个大字——歼10飞机矫健的英姿跃然出现在国际军机舞台上。

后来,画面变成了现实。

每次看到歼10编队飞过天安门,听到年轻飞行员自豪地说“这飞机能打”,特别是得知它取得战果的消息,就觉得,那些啃过的冷馒头、熬过的通宵、流过的汗水与泪水,都值了!

歼-10战机成功首飞后,总设计师宋文骢(右一)和试飞员雷强(左三)等人泪流满面

回望来路,总会想起那个遥远的起点。

四十多年前,成都所的鸭式布局方案被最终确定为新歼方案,中国三代机命运,托付给了我们这支团队。

1986年7月14日,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新歼总设计师。这一年,他已经56岁了。

有人曾问他:“宋总呀,恕我冒昧。据我所知,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十年八年,多则十几二十年,你今年已经50多岁了,年龄不饶人哪,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

他是这么回答的——“我老宋还能活多少年,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来接着干!”

杨伟(左二)和宋文骢(左三)在歼-10飞机01架总装前轮舱研究排故

正如他期待的那样,我们接过了接力棒,又进入歼20的研制,曾经的那批年轻人,在十余年的磨砺中成长为骨干。不同的是,大家身边出现了更多新的面孔;相同的是,这些面孔一如他们当年,青涩又充满热情。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愚公会相信他的子孙会像他一样移山?”

我们想,歼10的研制,歼20的腾飞,以及未来更多属于中国的蓝天雄鹰,就是我们的答案。因为信念可以传承,山再高,路再难,也挡不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自力更生的脚步。

这就是我们的航空报国路。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前辈们燃尽心血

为我们筑起了不朽的长城

宋文骢为中国战机事业倾尽心血

用自己的一生

书写了中国航空工业

“一代宗师”的传奇

困难时期

各飞机厂都自己制造民用的东西

知乎答主“放逐的王者”提到

洪都飞机厂

生产过摩托车

(其中包括经典的边三轮长江750)

中航南京厂出过摩托车

甚至还有

直接用飞机制造厂造汽车的

比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出的

哈飞汽车

质量都过硬


为维持生存

境况艰难

大家都未曾轻言放弃

令人宽慰的是

物质困难的年代已经过去

从艰难求索自主研发

到国产航母、歼-20、

歼-35A等国防重器

接连“上新”

2025年九三阅兵分列式最后,7架歼10表演机划出14道彩烟,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象征着14亿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绚丽前景

教练机梯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从76年前的开国大典阅兵式时

飞机要飞两遍

到现在

我们能够在阅兵式上

看到一架架自主研发的

国产先进战机振翅长空

无数中华儿女

为此激动欢呼、心潮澎湃

新时代的中国

山河无恙、国富兵强


致敬!

所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军工先驱!

而我们会接过接力棒

爱你所爱的人间

愿你所愿的笑颜

走你所走的长路

见你未见的世界

写你未写的诗篇

马雯 摄

来源:大理发布综合自知乎、央视新闻等(撰文:马雯)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