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新闻策划丨我们都是“象爸爸”——你也能成为朋友圈的好友
9月5日至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将在春城昆明启幕。这场盛会将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论坛举办地——云南,这片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神奇土地,正以其无与伦比的生态禀赋,为这场全球对话提供着最生动的现实注脚。
值此之际,云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特别策划,以亚洲象保护这一“云南样本”为切口,向全球南方伙伴全景展现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本期,我们共同关注一群特别的人——长年投身亚洲象救护的“象爸爸”。
晨光透过热带雨林,密林中传来低沉而悠长的象吼声——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我国野生亚洲象的生存家园。
多年来,云南省持续加强亚洲象保护,于其分布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精心呵护栖息地。
“象爸爸”们在对收容救助的野象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 管培利 摄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我国唯一以收容、救助、繁育亚洲象为核心的科研基地。这里的工作人员被亲切地称为“象爸爸”,他们长年投身亚洲象救护工作,并积极对其进行野化训练,助其回归大自然。
自2008年建成以来,这里成了受伤受困大象的庇护所,累计救助野象30余次。目前,8头暂时无法回归野外的大象在21位“象爸爸”的照料下健康成长。
7年前,雄性亚洲象“阿宝”曾因频繁闯入云南普洱城区成为“网红”。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阿宝”经过行为矫正与野化训练,成为我国首个经收容后野外放归的野象。
2018年4月,12岁的阿宝闯入云南省普洱市闹市区,在人员密集场所闲逛。为了保护人象安全,当地对阿宝实行了麻醉活捕转移。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阿宝接受了“象爸爸”们多年的行为矫正和野化训练。
正在进行野化训练的亚洲象阿宝。图源:新华社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放归阿宝势在必行。但野生亚洲象的救助与放归是世界性难题,此前国际上没有放归收容救助野生亚洲象的成功先例,这意味着不管是政策、法律条规,还是放归经验上都是一片空白。
阿宝是一头公象,不依赖象群生活,同时,无人机、红外热成像等远距离监测技术的发展,让放归阿宝有了技术支撑。2022年7月,有关部门决定启动救助象回归自然试验,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为放归阿宝制定了详细的放归计划。
此后,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终日和雨林里的蚂蟥、蚊虫为伴,“象爸爸”们日复一日地带着“阿宝”,到森林里进行野化训练,只为有朝一日能帮助它最终重返自然,这是所有“象爸爸”们的心愿。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野象谷,野生亚洲象在这里悠闲觅食。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 管培利 摄
经过野化训练,2024年4月14日,工作人员对阿宝启动分离野化训练,切断人为干预,让它在野化训练区内独立活动。2024年5月17日,有关部门决定对阿宝实施自然放归。
最近,西双版纳的密林深处传来好消息,我国首头被放归自然的救助象“阿宝”已在野外独立生存一年多,目前状态良好,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不仅仅是“阿宝”,在“象爸爸”们的细心照顾下,一只又一只亚洲象得以康复,重拾了生命——
腹腔严重感染溃烂,被遗弃的“羊妞”与“象爸爸”一同庆祝生日;受救助时身体消瘦,孤零零的“小强”已成长为健康活泼的“小伙子”;左前腿被缠绕勒伤,曾经生命垂危的“龙龙”体重已增至300公斤……
2021年获救助的小野象龙龙。图源:云南日报
日复一日地帮助遗弃象、孤儿象以及问题象重新健康地在热带雨林间嬉戏玩耍,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这是“象爸爸”们的日常。
资深“象爸爸”陈继铭是繁育中心的“老父亲”了。二十余载光阴,他几乎见证了中心救助每一头亚洲象的历程,对象群中每头象的性格也了如指掌。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象爸爸”陈继铭和小象玩耍。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陈继铭看来,“象爸爸”这个职业,很苦,也很酷。苦,是因为这背后有无数个不眠之夜;酷,是因为他们守护着庞大而灵动的生命。不热爱,或者没有责任心,“真扛不下来”。
悉心照顾与护理每一头象,在推进亚洲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这是“象爸爸”共同的努力和坚守。
观众在亚洲象博物馆了解中国野生亚洲象生存现状。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 管培利 摄
多年来,“象爸爸”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先后编制完成了《收容救护亚洲象康复饲养技术规范》等8项云南省地方标准,确保受伤受困的亚洲象得到有效救助和保护,实现了我国亚洲象保护标准“零”的突破,也为全世界大象保护分享了中国经验。
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云南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头,其中大部分常年活动于西双版纳。与此同时,保护亚洲象、不猎捕野生亚洲象的保护理念在公众心中不断加深,与“象爸爸”并肩同行,参与到亚洲象保护当中的人也越来越多。
2021年一场罕见的大象北上南归之旅,让“00后”莫诗宇感受到了人象和谐的魅力,萌生了从事相关工作的念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西双版纳野象谷,应聘成为“象爸爸”。
“象爸爸”莫诗宇(右)、陈继铭带小象到野外开展训练。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4年8月22日傍晚,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在景洪市大渡岗乡发现了一头行动不便的落单小象。经无人机跟踪监测显示,小象右后腿有明显伤疤,走路一瘸一拐。
经过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专业兽医团队清创、营养支持及野外生存训练,4个月后,这头小象体重从100公斤增至300公斤。
小象刚刚来到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时,初为“象爸爸”的莫诗宇便和同事岩翁罕轮流24小时守护——喂羊奶、敷药、康复训练,细致到记录每一次排便。夜里只要有动静,他们就爬起来查看,无论伤痛还是饥饿,连皮肤是否长寄生虫都要记下。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象爸爸”陈继铭(左)、莫诗宇给小象体检。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如今,小象的伤口已经痊愈,平日里活蹦乱跳,还有点“人来疯”。与此同时,在前辈们悉心指导下,莫诗宇也迅速成长。从一开始的“新鲜好奇”,转变成了“明白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资料显示,专职从事亚洲象救助、照料和野化训练的“象爸爸”队伍中,约30%是西双版纳本地人,他们当中大部分从小便从长辈口中听到各种关于大象的传说,但并没有真正见过大象。和莫诗宇一样,怀揣着对大象的热爱与好奇,他们加入了这支队伍。
位于景洪市大渡岗乡的亚洲象创意体验园内,工作人员向小朋友介绍景洪市的吉祥物之一“景景”,它的原型是一头憨态可掬的亚洲象。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 管培利 摄
如今,在西双版纳乃至更多地区,越来越多人正加入守护“象”往生活的队伍中,和“象爸爸”们一起,与亚洲象保护并肩同行。比如,监测亚洲象活动情况,守护人象和谐的巡护员;比如用镜头记录亚洲象的点点滴滴,让更多人爱上亚洲象的新媒体运营人;比如带游客开展研学活动,把亚洲象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的自然教育师……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用不同的形式守护着这一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并且选择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位于景洪市勐罕镇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内,以大象和孔雀形象衍生出的花车造型深受游客喜爱。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 管培利 摄
当然,还有此刻正阅读本文的你——
只要你愿意,便能与“象爸爸”并肩同行,在守护亚洲象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亲眼见证更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好画面,慢慢照进现实。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王熠
美编:潘彬琼
审核:
资料: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云南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央广网、中国环境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