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这个保安队长,十年坚守讲好南洋机工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2 12:56:15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这个保安队长,十年坚守讲好南洋机工故事

“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期间运送了50万吨物资和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南侨机工还参与了情报收集和部队支援工作……”9月的云南省德宏州畹町,蝉鸣裹着缅桂花香飘进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56岁的刘建文站在纪念馆门前,认真指导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进行登记。看到零散的参观者,他主动走上前为他们义务讲解。

这位干了十年保安队长的老刘,如今多了个“义务讲解员”的身份。从晨光熹微到夕阳西斜,他的工作服口袋总装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南侨机工的故事,这都是他利用干一天休一天的休息日,追着馆里的讲解员“抠”来的。

从“听故事”到“讲历史”的十年积累

刘建文与南侨机工的缘分,始于童年。“我们熟识的‘林公公’就是南侨机工林福来。小时候我总是见他在电影院门前卖瓜子,用带福建口音的云南话讲‘惠通桥边堵日军’‘滇缅公路翻悬崖’的故事。那时候就觉得这些故事很精彩,但真听懂是来了纪念馆之后。”2016年,刘建文应聘成为纪念馆保安,第一次在展柜里看见南侨机工们的旧证件、破胶鞋,还有泛黄的《南侨日报》,“原来课本上的‘50万吨物资’‘10万远征军’,都是这些英雄拿命扛出来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南侨机工的故事,他把休息时间全泡在了学习上。每次遇到讲解员讲陈嘉庚的故事,他就凑在后排认真地听,不时还把疑问写在笔记本上,等下了班就打电话询问。现在,他能熟练切换普通话和云南方言讲解。

岗位上的“临时讲解员”把感动变成责任

“我的第一次讲解是在一个周末,当时馆里突然来了没有预约讲解的游客,他们在登记的时候东问西问的,我当时就壮着胆子跟他们介绍起这段自己听了无数次的南侨机工故事。”刘建文回忆。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刘建文对这个临时讲解任务兴趣越来越浓。每次他值班时,看到有零散的游客,他都会主动上去为他们讲解:“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感人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故乡,正是他们与无数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如今和平的生活。”

2018年,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率团参访畹町并祭慰南侨机工英灵。“那天,雨下得很大,洪秀柱女士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后在纪念碑前久久驻足,并说了一句让我最难忘的话:‘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的抗战史,是无数普通人用命写的。’”如今,这句话被他记在了小本子的第一页。

集体的温暖让“传承”更有分量

刘建文的爱人吴先蓝也在纪念馆做保洁。2023年的一天,她在打扫卫生时不慎被蛇咬伤:“当时我们都被吓住了,听说消息的馆长立即拨打120电话。接下来,安排住院、慰问和部分医疗费报销等,让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现在的刘建文,成了纪念馆的“活字典”。游客问“滇缅公路为什么叫‘血肉筑成的路’?”他能详细说明曾有1000多名修路人牺牲、8位工程师不幸遇难的具体情况;当游客问他“南侨机工后来咋样了?”他会解释道:“他们分三批回国,许多人留在国内”的历史细节;提到陈嘉庚,他能讲明白“118所学校”背后的教育救国梦。

窗外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像极了80多年前,那些穿着工装、戴着斗笠的南洋青年,奔赴祖国时衣襟上的热血颜色。刘建文说:“只要有人愿意听这段历史,我就会讲给他。”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王熠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