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一带一路的云南实践丨枢纽赋能向未来 大道通衢联内外
      发布时间:2025-09-16 14:27:05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一带一路的云南实践丨枢纽赋能向未来 大道通衢联内外

激活资源、园区、口岸“三大经济”动能,云南书写沿边开放与跨境发展新篇章——

枢纽赋能向未来

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冷链列车昼夜奔驰,“云字号”农产品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提速。近日,云南省多个部门再次出台措施助力农产品出口,为云南农产品摆上“世界货架”硬核赋能。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出口规模居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鲜切花、咖啡等农产品出口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绿色优质云品加速出海出圈是云南做强资源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深化。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云南制定《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等政策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

安宁草铺中石油云南石化千万吨级炼厂。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上午8时,河口口岸人流如织。依托区位优势,河口口岸成为越来越多中外旅客边境游、跨境游的热门“打卡地”。随着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便利化政策的实施,云南发挥文旅资源优势,聚焦入境游市场,通过政策激励、创新营销、产品升级、服务优化等系列举措加速推进海外客源市场拓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游客3.7亿人次、增长10.8%,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51.03万人次、增长86%。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云南省将园区经济和资源经济、口岸经济联动发展,坚持以园区聚产业,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培育的集聚区。

云南启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以来,“2+3+N”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其中,瑞丽沿边产业园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沿边产业园区已成为云南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优选地”。2023年以来,“2+3”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869.5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51亿元,到位省外资金732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6万户。

在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腹地”开远片区发展面料纺织印染,越南建立服装成品生产基地,两地联动开展跨境产业合作的“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优势显现;在瑞丽,“一企建一园、一园带多企”新模式,实现了企业主导开展投资、建设、招商、运营与政府服务保障深度融合,达到借力发展、共建共享目标。目前,雅戈尔时尚产业园、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中缅农商产业园)、中朔中药材国际中心3个“园中园”项目已基本建成,还有7个“园中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云南把口岸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口岸经济正从传统“通道经济”向集物流、贸易、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口岸枢纽经济”跨越。

近年来,云南加快口岸建设提速、提“智”、提质,统筹各类资金超50亿元,支持45个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4年,勐满公路口岸开放、芒满通道并入畹町口岸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关累港水运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全省以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以孟定清水河、猴桥、天保、关累港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的“1+3+4+N”口岸发展格局更加立体。

距昆明700公里的边城磨憨,2022年起由昆明市托管后驶入现代化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快车道。托管以来磨憨累计完成投资超120亿元,人口从两年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2024年较2023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四个翻番”;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创建成为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在这片拔节生长的热土上,出入境人流、车流、货流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仓储加工、高端制造、进出口加工、跨境物流等产业纷纷落地,昔日的边陲小镇已逐渐变为魅力绽放的“国门明珠”。

“三大经济”成为云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云南正以“沿边”跃升“中心”,从“末梢”变身“枢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进出口贸易额1273.9亿元、同比增长3.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090.3亿元、同比增长7%,对东盟进出口618亿元,同比增长8.9%。(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毅)

腾冲猴桥口岸。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跨境合作拓展空间

云南开远产业园区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往来卡车穿梭不息。在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的车间内,一卷卷色泽鲜亮的面料正从生产线快速输出,经由河口口岸出口到越南的成衣工厂;不远处,咖啡加工厂飘散出浓郁香气,来自云南普洱和越南的咖啡豆在这里经过烘焙、研磨与包装,即将发往全球各地……

开远市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距河口口岸196公里,距越南河内450公里、海防港550公里。“对外开放是开远产业园的鲜明底色,这里优越的区位和对接国内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是吸引国际化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开远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蕾磊介绍,园区还依托超10亿吨的褐煤资源和338.24万千瓦的电力装机容量,形成了“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通过“热电汽联产”模式为企业提供稳定低价蒸汽,综合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2025年上半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03.5亿元,已成为红河州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王蕾磊介绍,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与小龙潭化工园已纳入河口沿边产业园核心区,正积极探索跨境产能合作新路径。江苏新东旭集团在开远投资的纺织项目,已建成21条生产线,日产高档面料200吨,去年产值达8.2亿元,带动就业800人。

在开远铭基咖啡有限公司,来自越南与云南普洱、保山的咖啡豆经混合加工,制成挂耳咖啡、咖啡糖等产品,销往海内外。“通过‘两国原料+开远加工+全球销售’模式,我们有效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公司总经理王艳华表示。

如今,开远产业园区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把资源禀赋拓展为开放优势。“我们立足园区经济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将园区打造为开放发展的‘桥头堡’,让更多‘开远制造’走向世界,推动更多国际资源经由开远进入中国市场。”王蕾磊说。(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王璐瑶)

河口口岸。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摄

边贸繁荣带动增长

初秋,位于腾冲市猴桥镇的猴桥口岸国际物流园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满载香蕉、西瓜的入境大货车整齐排列,在海关查验区完成查验后,奔赴全国各地。

口岸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草果产业,开展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2024年猴桥村国门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猴桥镇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文辉说,边民互市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40%。

在腾冲市滇滩省级通道,每天往来的车辆和人员,让滇滩镇走出了一条“边地变枢纽、末梢变前沿”的发展新路径,开放型经济的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日益增强。

2025年以来,随着猴桥口岸“两场合一”监管场所、联检楼货运通道和滇滩通道联检楼等重点项目推进,保山市各口岸初步形成“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综合服务泛在化、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全市口岸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100%,实现了“通得快”与“管得住”协调统一。

保山是中缅贸易的重要前沿,也是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现有国家一类口岸1个、重点通道4条。

近年来,保山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将全市作为一个“大口岸城市”进行整体谋划,持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口岸功能,推动全市对外贸易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全市口岸进出口货运值再次突破100亿元大关,猴桥边民互市贸易额增长94%。今年1至7月,全市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84.1万吨,进出口货运值35.56亿元,出入境人员10.52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6.04万辆次。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保山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保山最大的优势在区位,区位的核心是口岸(通道)。”保山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保山市将紧紧抓住全省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的重要契机,不断加强口岸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口岸功能,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保山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和发展优势。(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李建国)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发车。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智慧口岸驱动升级

瑞丽沿边产业园环山工业园片区道路宽阔、干净整洁,大楼拔地而起,企业争相落户园区,园区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走进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各类音箱产品琳琅满目。“经营转型升级,管理提质增效,经营越来越好,外籍员工超过500人。”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席斌介绍,公司主营家用、户外活动及娱乐行业音响类电子产品,于2018年10月进驻工业园区,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音响类产品制造企业,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亿余元,呈逐年上升增长趋势。

在瑞丽口岸,车来车往、人流如织。这里不仅是中缅边境最大的口岸城市,拥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这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多达2000余种,是西南沿边开放“黄金门户”。

为确保口岸通关顺畅,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瑞丽边检站立足口岸实际,采取“科技+监管”的方式,全面部署生物特征采集仪、智能查验设备,实现旅客通关“秒级核验”,依托AR实景云图监控平台、构建“无感式”人车轨迹追踪体系。创新开通产品“绿色通道”,查验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5分钟,企业单次运输成本降低1500元,进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1.48小时,同比压缩44.6%,“互联网+报关”模式覆盖超90%企业,实现全程“零跑动”办理。

瑞丽口岸率先探索“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边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商品申报全流程,货物从缅甸木姐运至瑞丽不超过1小时。2025年互市贸易额达32亿元,带动6000余名边民参与,年人均增收1.2万元,同步建成3个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园区,缅甸绿豆、玉米等农产品经加工后附加值提升3倍,2025年落地加工企业增至37家,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120%。

瑞丽口岸整合“口岸、通道、产业、物流”资源,全力打造“智慧口岸”,中缅经济走廊核心枢纽,推动中缅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瑞丽口岸共验放出入境旅客365万人次、车辆32万辆次,进出口货运量突破200万吨,承担中缅两国70%以上陆路货运往来。(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管毓树)

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开放通道激发活力

正值雨季,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施工现场机声依旧。9月12日,大桥主墩承台历时17个小时顺利完成浇筑,标志着该项目在关键施工节点上取得突破,为后续主墩施工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河口瑶族自治县内第四座中越两国连接大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两国互联互通水平,助推口岸经济发展。

依托中越铁路大桥、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中越红河公路大桥等开放通道,近年来河口县在口岸经济发展中频频落子布局:跨境物流“一箱到底”“一车到底”运输模式和跨境公路、跨境铁路、跨境集装箱换装“三种直达”模式试行;“重进重出”和跨境运输“担保”模式成功首发;投资近亿元的河口智慧口岸一期顺利投用;“一卡多贸、运抵直通”监管模式落地;南溪河联检大楼将年出入境旅客通行能力从500万人次提升至1500万人次……

“报关单尾号61035,品名石榴,产地云南蒙自。”在河口公路口岸北山国际货场出口查验台上,河口海关关员正在5G智能单兵的触屏上快速滑动查看货物申报信息并认真检查着货物情况。不到15分钟,这批货物经监管检查合格后快速运往越南,4个小时后,就可以在越南农贸集市售卖。

“我们公司主要进口新鲜水果,对时效性要求较高,通关耗时减一分,水果新鲜度便增一分。”云南瑞广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毕黎说,过去一般贸易与边民互市渠道进出口商品及车辆需要使用不同的卡口通道,常出现部分通道拥堵,部分通道却空闲的情况。智慧物流2.0系统上线后,进场速度快了不少,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随着“绿色通道”“运抵直通”等通关便利化措施的深入实施,这座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正从“过路通道”转变为辐射区域发展的“动力枢纽”。

前不久,载有25吨咖啡豆的越南重车驶出河口北山国际货场,就地进行落地加工,这批咖啡豆货值70.79万元,来自瑶山乡互助组的89名边民进行互市申报,单笔交易帮助边民增收3916元。

“我们从二级市场收购互助组上架的咖啡,每车至少可节约成本600元,边民可从中获利60元至100元。”负责落地加工的河口嘉通万汇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敏介绍,项目投产后,预计首年产量将达到2万吨,可带动7.5万次边民交易,实现增收500余万元。

立足沿边跨境优势,近年来河口县积极推行“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发展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将跨境贸易的区位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截至目前,河口县已形成涵盖椰子、榴莲等多元化进口商品的落地加工产业体系,落地加工品类增至7种,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今年1月—8月,河口口岸进出口货物126.3亿元,其中出口货值88.5亿元,同比增长24.5%。(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黄翘楚)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云南拥抱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

大道通衢联内外

彩云之南,开放潮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主动服务与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最基础的突破口,聚焦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能源、数字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构建起了内联外通、高效便捷的国际大通道骨架网络,为云南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点提供了坚实支撑。

今年4月,随着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云南境内段全部建成通车,云南省“五出境”高速公路通道国内段实现全程高速化。8月,首趟“陆良蔬菜号”中老铁路冷链班列从陆良站驶出,满载新鲜蔬菜,依托中老铁路“黄金通道”驶向老挝万象南站。该班列的开通,标志着云南蔬菜借中老铁路销往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新通道再添“绿色动能”。

关累港同样捷报频传:1至8月,该港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6.47万吨、贸易额18.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100%。随着澜沧江四级航道启动试运行,通航船舶吨级由300吨提升至500吨,航道通行条件与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如今,泰国榴莲、山竹等新鲜水果从清盛港运至中国关累港,无需经第三方国家清关,仅需约36小时即可实现“新鲜直达”。

中老铁路上奔驰的列车。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供图

在柬埔寨,中柬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已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空中桥梁”。截至2024年底,该机场已开通17条国际航线,覆盖8个国家。这座现代化机场不仅让千年吴哥窟更便捷地迎接全球游客,也极大地拉动了当地就业和航空服务业发展。

从航道到跑道,从公路到铁路,云南持续推进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铁路“建网提速”、民航“强基拓线”、水运“提级延伸”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不仅极大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五出境”高速公路通道中越、中老泰、中缅瑞丽、中缅清水河、中缅印通道已实现云南境内段全程高速化;“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五出境”铁路通道中老通道等建成,中缅清水河通道昆明至临沧铁路、中缅瑞丽通道昆明至保山段建成通车;“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构建,昆明至南亚东南亚客运通航点30个;“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一出省(金沙江—长江)、一出境(澜沧江—湄公河)”和多库湖区水运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依托绿色能源产业优势,云南积极开拓海外能源合作业务,深耕南亚、东南亚等境外市场,进一步加快能源大通道建设,建成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特性最复杂、电力最绿色的省级异步送端大电网;建成了中缅油气管道,填补了云南缺油少气的空白;建成了东盟区域内跨境电网数量最多、输电通道能力最强、贸易电力电量最大跨境电力贸易平台,有效促进了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力促进了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为推动澜湄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一直致力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大通道。目前已建成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根域名(L根)镜像服务器。截至2025年6月,全省建成出省光缆27条,光缆线路长度389.1万公里,互联网出省总带宽能力达55Tbps。陆续建成缅甸方向陆缆7条,老挝方向陆缆6条,跨境传输系统合计开通总容量达5.9T。在建设国际枢纽型通信设施、增强数据汇聚能力方面,建成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为昆明高新区、经开区、滇池度假区、呈贡信息产业园企业提供高效的国际互联网服务。

跨越山海,通江达海。随着一条条大通道不断提速、升级、成网,云南正从西南边陲迈向开放前沿,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中,持续书写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李承韩)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智慧冷链助力物流

“近两年国内榴莲价格越来越亲民,跟高效物流打通运输动脉大有关系。”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中心副总监黄镜宇介绍,榴莲对运到时限、保鲜要求高,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等运力资源的加码,成为打通农产品运输动脉的关键力量。

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云南省唯一的国家AAAAA级民营物流企业。近年来,瑞和锦程以跨境农产品冷链进出口物流业务为主,先后开通中缅、中老泰、中越冷链农产品运输,依托自身丰富的公路、铁路及水路综合运力资源,设计多式联运物流解决方案,让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上东盟国家餐桌,也将东南亚水果快速、新鲜地送抵中国消费者手中。

置身瑞和锦程物流数字孪生大屏前,当日运营车辆的实时动态位置、里程、累计减少碳排放量等信息一目了然。“为保证跨境冷运的运力,我们在自购集装箱同时整合社会箱源,共控制300只新制冷柜集装箱,且能进行多个运输专线调换,以适应各个国家水果发运淡旺季切换需求,维持全年发运平稳稳定。”黄镜宇说,通过信息化管理,公司对冷藏箱进行境内境外实时监控,对冷藏箱位置、温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及时掌握并处理。为了保证时效,公司还在境外运输途径的核心节点布局海外仓,服务货物转驳和临时性仓储。

随着“公铁海”多式联运网络不断织密,公司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带来价格竞争优势。今年上半年,瑞和锦程中老泰、中缅、中越共发3900柜,运输货值约15亿元,物流成本减少30%的同时,运输效率提高40%。

当前,瑞和锦程投资的云南省东盟农产品国际物贸港项目正在兴建,项目在昆明市金马村建设铁路专用线并连接中老铁路,以“通道+枢纽+平台”为核心,聚焦农产品跨境流通,推动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预计明年6月建成。(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段毅 李承韩)

钢铁丝路火热飞驰

7月18日10时55分,一声汽笛声在昆明站响起,“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出站台。这趟编号D86/3次的国际列车,将沿着钢铁轨道一路向南,穿越郁郁葱葱的普洱茶山,跨过奔腾的澜沧江—湄公河,10小时后抵达老挝首都万象。

“这样出国太方便了!”“早上还在昆明吃过桥米线,晚上就能在万象夜市喝老挝啤酒!”列车上,正在自拍的游客兴奋地说。

自2023年4月13日首趟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这条“钢铁丝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选择。截至今年7月15日,累计发送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旅客54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通道。

“火热”的不只是国际列车,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开通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旅客发送量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国内段814万人次、国外段193万人次。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跨境出行需求持续旺盛,累计发送跨境旅客达14万人次。

客运蒸蒸日上,货运同样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货运量达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国内段运输货物超900万吨,增长35.4%;国外段超360万吨,增长6.7%。跨境货物运输量超300万吨,增长8.6%,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独特优势彰显。

依托高效稳定的“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品牌,东南亚生鲜农产品得以快速直达中国市场。针对东南亚生鲜农产品运输需求,冷链班列由日均1列增至4列。今年6月,老挝优质鲜芒果通过冷链列车仅用26小时便抵达昆明,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果篮子”。

中老铁路活力迸发的背后,是运输模式与服务能力的持续升级。磨憨铁路口岸通过5G、北斗技术打造的智慧货场让跨境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以内,运输品类达到3000余种,涵盖东南亚热带水果、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温带果蔬等,实现了双向高效流通。创新运输模式落地见效,此前成功试验的罐式集装箱成品油“一箱到底”运输,大幅提升安全性和多式联运效率。铁路部门积极拓展“铁路+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在集装箱中心站辐射范围设立“站外站”,提供仓储、分拨、冷链箱充电等“一站式”服务,有效释放通道运能。

目前,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网络已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9个国家及国内31个省(区、市)。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中老铁路将继续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本报记者 李承韩)

中老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 云南建投集团供图

数字出海全面提速

9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中国移动南亚东南亚国际数字信息大通道能力发布会上,中国移动南亚东南亚国际数字信息大通道IBB节点焕新升级,标志着云南数字出海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云南建设数字信息大通道进入新阶段。

作为中国移动CMINET网络的全球区域核心骨干节点,中国移动南亚东南亚国际数字信息大通道IBB节点焕新升级上线后,业务从原来“两亚—新加坡—香港—广州—国内”的海缆路由优化调整为“两亚—昆明—广州—国内”海缆路由,大幅降低南亚东南亚互联网业务至国内的时延,可满足更多的数字出海需求。

全面提速的还有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面向南亚东南亚算力新枢纽、数字出海基地建设……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云南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绿色能源底座与国家战略定位赋能,一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数字信息大通道正加速成型,为优化国家通信格局,赋能区域数字合作注入澎湃动能。

自2024年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成功获批,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通信网络的重要支点以来,云南加快完善国际陆海光缆布局,构建“低时延”通信圈,推广布局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服务应用,推动形成“天地一体”服务能力;发挥绿色能源优势,统筹布局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探索形成“绿电+智算”服务模式,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算力产业集群;支持我国数字领域企业参与南亚东南亚5G、光纤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时代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谱写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

作为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陆路门户,云南国际通信枢纽地位凸显。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建设,昆核1ms、滇中3ms、省内5ms三大“低时延圈”初步建成,中老、中缅跨境光缆带宽扩容至5.1T,中老铁路沿线网络深度覆盖,为算力高效传输提供坚实支撑。目前,云南智能算力规模已实现从0.4EFLOPS到3EFLOPS的显著提升,2025年底将突破6EFLOPS。全省已建成通用算力规模达7.7万标准机架,基础能力不断夯实。

在政策引领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云南数字出海基地以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中心为目标,构建起“信息大通道—产业集聚—国际合作”的全链条发展格局,形成数字出海产业聚集空间,为中资企业“出海”与境外企业“入滇”搭建起双向赋能的数字生态平台,打造“境内基地+境外中心”的协同服务网络:在省内布局数字出海基地,在境外设立数字合作促进中心,形成覆盖南亚东南亚的合作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决策咨询、市场调研、跨境结算等“一站式”驻地服务,畅通出海之路。

当政策红利、技术实力与市场需求在云南交汇,云南正以全新姿态成为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数字桥梁。(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晓波)

跨境工程铸就丰碑

旭日东升,伴随着“滴”的响声,车辆接连驶过老挝万象收费站,中老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又开始了繁忙的一天。

“万万高速修通后,从万象到万荣只需1个小时,我现在几乎每周都带家人去万荣,这条高速公路安全、快速、舒适,能让我和家人度过愉快的周末。”9月12日,驾驶着车辆前往老挝万荣度假的坎塞说。

中老高速公路由云南建投集团投资建设,项目起于老挝首都万象市,止于中老边境磨憨/磨丁口岸,连通中、老、泰三国,全线设计里程约440公里。万象至万荣高速公路是中老高速的起始段,也是老挝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111公里,于2020年12月20日提前13个月建成通车,共开设8个收费站,沿途经过2个省(市)、4个县,辐射人口约150万人。万万高速公路通车后,从老挝首都万象至万荣的行车时间从3.5小时缩短至1小时,节省2.5小时,形成了“万象—万荣1小时生活圈”。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万万高速公路和中老铁路顺利实现了“公铁联运”,从中国发运到老挝的建材、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及百货等进入万象、蓬洪、万荣后,可以通过万万高速进行集散。同时,从当地运往中国的农副产品,也可以通过万万高速公路运往铁路站点,降低了沿线物资运输成本,促进了中老贸易的发展。

万象物流商阿力介绍:“此前我接电子设备订单,从中国发往蓬洪需一周,破损率还高。如今货物经中老铁路运至就近站点,再经万万高速公路转运,3天就能送达,破损率大幅下降,价格也降低了。”

作为中老高速的首段“样板工程”,万万高速公路平稳运营近5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累计服务出入口车辆超2628万辆次,其中货车出入口累计通行共1486万辆次。

目前,云南建投集团正全力推进中老高速公路孟赛至磨丁段高速公路的前期技术工作。中老高速公路项目全线建成后,从磨憨/磨丁口岸至万象的运输时间缩短为4小时,比现时节约15小时,将彻底打通老挝境内的“肠梗阻”,连通中国、老挝、泰国三国,有效助力云南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李承韩)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赵婷婷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