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民族团结的普洱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4 10:59:27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民族团结的普洱实践

宁洱县:誓词碑前传星火

秋日的宁洱,天高云淡。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校门前一座以“翻开的书本”为造型的雕塑格外醒目。上面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内容,字字千钧,寓意深远。

校园里,传来阵阵清澈的童声:“普洱有个团结碑,民族团结春风催,团结精神记心扉,幸福生活小康追……”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们正动情演唱《团结谣》。这首源自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的歌曲,已成为他们口口相传的旋律。

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宁洱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纸上的深情”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磅礴动力,持续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

在这片滇南热土上,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底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线紧密结合。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地。学校将誓词碑“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精神内核融入办学全过程,开创了“沉浸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孩子们在“团结飞行棋”游戏中完成“你知道几个民族的节日”“学唱一首兄弟民族的歌谣”等任务,在欢笑中增进民族知识与同学情谊;在特色体验区,跳起傣族孔雀舞、尝试彝族跳菜、体验蜡染刺绣……各民族艺术与传统技艺成为他们感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窗口。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我们既要传授知识、培育品德,更要以身作则,让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饶强说。

校园之外,民族团结正不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宁洱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通道促投资,推动“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生态茶园超20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42亿元;咖啡种植面积达10.35万亩,成功申报云南省咖啡“一县一业”特色县。肉牛、中药材、水果等高原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工业基础不断夯实,新材料、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普洱现代物流产业园、碳汇资源管理平台、“宁碳惠”服务体系等新兴业态逐步成熟,宁洱更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勾勒出一幅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崭新图景。

从一颗初心到一条道路,从一座丰碑到一片热土,宁洱正以跨越山海的深情、扎根岁月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篇章。

西盟县:“垒石成塔”唱新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在西盟佤族自治县传唱至今,历久弥新。歌声中,不仅饱含着阿佤人民对党的无限感恩,更承载着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

西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在这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传承不息,不仅诞生了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还发出了“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的铮铮誓言,更涌现出了民族团结的代表性人物: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拉勐。

拉勐的故事在西盟家喻户晓,70多年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拉勐、李保回到佤山后,和其他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民族代表及中央边疆民族访问团举行了阿佤山区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当地头人和民族群众3000多人参加大会。在大会上,他们每人捡起一块石头垒起了一座塔,以表达佤山各族人民要像这些石头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永远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不变心,被群众称为“民族团结盟誓塔”。

如今,在西盟县勐卡镇的佛殿山上,一座由石头垒起的“民族团结盟誓塔”默默伫立,见证着历史。一年来,西盟县动员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当好收信人,在民族团结盟誓塔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 续写誓词碑故事”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宣讲小分队分别走进农村、基层、企业、校园、社区和各乡(镇),让重要回信精神在阿佤山开花结果。

今年4月,西盟县庆祝自治县成立60周年,话佤山巨变,展佤山新貌,广大干部群众以回信精神为指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孟连县:“宾弄赛嗨”绘新景

眼下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澳洲坚果丰收的时节。“村里坚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每年农忙‘赛嗨’们都主动来帮忙。”村民婻宝在咖啡地里套种了25亩坚果,每年增收5万多元。

不到10年,回俄村的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从600亩增加到1.6万亩。“产业推得快,离不开‘宾弄赛嗨’!”回俄村党总支书记岩相说,傣语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是朋友,“宾弄赛嗨”就是指傣族与周边拉祜族、佤族群众结交的“像亲戚一样的朋友”的关系。

在回俄村,不同民族的村民之间结成“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携手发展。孟连县将“宾弄赛嗨”这一民间智慧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在全县推广,构建民族团结互助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全县推行“党组织+宾弄赛嗨+X”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互帮、民族文化互融、思想互促共进,充分凝聚“宾弄赛嗨”情谊,“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成为“普洱样板”。全县2200余名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结成5.65万个“宾弄赛嗨”对子,聚焦产业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推动牛油果、咖啡等特色作物规模稳步扩大,共建养殖合作社,共享技术与资源,实现禽类养殖效益倍增,整合民族文化与特色资源,做实“文旅+”文章,共享发展硕果。

走进位于回俄村的“宾弄赛嗨”民族团结纪实馆,一幅幅老照片定格往昔岁月,各族群众在田间地头相互协作,见证生产互帮的质朴情谊。从民间自发的“宾弄赛嗨”情谊萌芽,到党委、政府组织引导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蓬勃发展,每一位走进纪实馆的人,都能清晰触摸到民族文化从扎根乡土到蓬勃生长的脉络,感受各民族在漫长岁月里亲如一家、携手前行的深情厚谊。

思茅区倒生根社区:“生根连心”更幸福

“想要一床夏凉被”“想要米和油”“想要一把伞”……每个来到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人,目光总是会被门口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心愿贴的大树吸引。从烦恼心事到生活需求,用或稚嫩或工整或生疏的笔触写下的一个个心愿,也许就在未来某个时刻悄然实现。

一棵看似普通的树,为何能有实现愿望的“神奇魔力”?倒生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亚玲手中一本厚厚的心愿登记册给出了答案。“社区居民们写下的每一个心愿,我们都会认真记录下来,再由党员一个个认领,帮助居民们实现愿望。”李亚玲一边翻着心愿登记册一边介绍。登记册贴满了各色写着“已完成”的标签,每新增一张标签,就代表着又有一位居民的心愿达成。这个帮助居民实现愿望的工作已经持续了9年,“已完成”的标签贴了2.1万余张。而这一切,都是倒生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扎根群众、用心服务的生动实践。

倒生根社区有24个居民小组,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16个民族群众聚居于此,是典型的多民族混合聚居的城郊结合社区。复杂的社区情况让社区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如同社区名由来的那棵根系相连的大榕树一样,倒生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生根连心”做进了社区工作之中,成为破题之点。“我们一直在探索把社区居民团结在一起,和睦相处、合作共事的路径。”李亚玲介绍,倒生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社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探索推进“五社联动”工作模式,统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同发力,新建3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工作室,面对面服务群众;组建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队提供调解矛盾纠纷、健康义诊、入户普法等服务;将闲置空间改造与基层治理创新深度结合,探索“空间活化+社群共治”新模式,有效破解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系紧邻里情感纽带;组建老年艺术团、芦笙队、腰鼓队等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促进各族群众节庆互庆、风俗互适、文化互融……一项项工作落在实处,社区与居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倒生根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

如今的倒生根社区,有能实现愿望的树,有进门如到家的党群服务中心,有用心用情的志愿服务队,有团结互助的社区居民。每个居民都是社区变化的见证者,也是“生根连心”的参与者。如同社区里蓬勃生长的大榕树一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澜沧县老达保村:快乐拉祜启新程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拉起手来围起圈心儿贴着心……”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寨心的舞台上,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们弹着吉他,纵情欢歌,引得台下观众连连鼓掌。淳朴的歌词满载对客人的欢迎与祝福,也是当地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聚集村寨。这里曾因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而被贫困桎梏。2002年,村民们自发成立老达保雅厄艺术团,吸引全村102户村民加入。这支“农民艺术团”将自发创作和世代口传心授的300余首民谣从田间地头唱到国家大剧院,从澜沧江畔舞到希腊雅典卫城。歌声唱响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也唱响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以前我们唱歌跳舞都是自娱自乐,没想过能通过它来挣钱。后来党和政府不断带我们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宣传我们的文化,开始有了劳务费,我也逐渐有了通过唱歌挣钱的想法。”酒井乡勐根村党总支宣传委员李娜倮说。2013年,李娜倮牵头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的模式,让全村102户村民成为公司员工,一起参加节庆活动、节目录制、为游客表演等,收入进行分红。并在保留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出独具韵味的老达保民族风情实景演出项目——《快乐拉祜》,不仅深受游客喜爱,也成为了老达保的文化符号。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演出收入达833万元,各族群众分红534万元。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增多,老达保催生出多样化的经济形态,民宿、农家乐、特色产品摊位不断涌现,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

老达保不仅是热门旅游打卡地,也是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依托周边哈尼族、傣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优势,老达保开设芦笙、陀螺等八大民俗工坊,推出“彩色稻田”“茶吟工坊”等体验项目,农闲时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大联欢、芦笙舞教学、摆舞教学等活动,不断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欢声笑语之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歌中所唱,老达保的村民和周边各族群众“拉起手来围起圈心儿贴着心”,唱出了富裕的底气,奏响了团结的乐章。从自娱自乐到文旅融合,从闭塞村寨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老达保弹奏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奏,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胡梅君 沈浩 高玥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赵婷婷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