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铸牢共同体 团结一家亲——普洱市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答卷
普洱市各族群众欢聚在民族团结誓词碑旁。 记者 陈飞 摄
澜沧县老达保村村民在排练音乐节目。 通讯员 李晓维 摄
中老铁路普洱段。 记者 沈浩 摄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年来,回信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滇西南大地,为普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方向。
一年来,普洱市以“收信人”的行动自觉牢记初心使命,以“答卷人”的担当精神砥砺前行,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考卷上,书写出“普洱示范”的精彩答案。
文化铸魂
让民族团结之树枝繁叶茂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各族儿女一心跟党走的历史见证,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团结温暖的大家庭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月20日,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内,55岁的哈尼族汉子方财兵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故事。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发起人之一、盟誓代表后代,他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走遍村寨、社区与学校,让镌刻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誓言代代相传。这是普洱以文化为纽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普洱注入了深沉的文化凝聚力。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快乐拉祜”文艺队排练的《幸福的时代》唱出各族群众心声,李娜倮和村民们用民族歌舞表达感恩之情;“枝繁干壮”工程深入实施,《澜沧水长》《宾弄赛嗨》等文艺精品走进国家大剧院,舞蹈《摆出一个春天》斩获“群星奖”,7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生,佤族织锦、傣族慢轮制陶等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带动数千名少数民族群众增收;以“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为主题的“香遇普洱”市民文化节,成为展示普洱优秀文化的亮丽名片。
文化阵地的夯实,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普洱市颁布实施《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历史和现实意义》被中央组织部纳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1∶1复制的誓词碑在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出、立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石榴园用于现场教学;12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城乡,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覆盖边境村寨、主题公园、景区景点与教育基地,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盛宴中凝聚起一心向党的共识。
产业赋能
让民族团结之花结出致富硕果
发展是团结的物质基础。普洱坚持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促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
“左手咖啡右手茶”,一城两味是普洱的鲜明标识。依托茶咖资源优势,普洱打造50个茶咖精品庄园,培育“普洱咖啡师”“普洱茶艺师”等国家级劳务品牌,带动86.19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跨民族合作经营的茶咖企业占比超过60%。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帕亮村,孟连桥安咖啡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带动各族群众种植6000余亩咖啡,带动周边佤族、傣族、拉祜族咖农增收30%。
“抱团发展”的故事在边疆不断上演。普洱聚焦“1+3+12”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牛油果3张名片,推动全链条发展,打破地域壁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依存格局。
中老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复兴号”列车,为普洱发展注入新动能。宁洱站成为木制品和咖啡运量最大货运站,沿线开发带动绿色经济驶入快车道。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宁洱善水坊茶厂负责人王明松的生活因交通便捷而改变:从昆明到宁洱的行程缩短至2个多小时,越来越多游客走进村寨,他不仅经营茶店,还开起咖啡店,让游客体验“左手咖啡右手茶”的普洱生活。
一年来,普洱依托中老铁路沿线资源,推行县(区)委书记、县(区)长领建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广“旅居+研学”曼海模式,打响“旅居云南·康养普洱”品牌,吸引30.3万人入普旅居;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989.54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63.19亿元,各族群众在共享旅游红利中,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近。
示范引领
让民族团结之果香飘四方
走进宁洱县宁洱镇西城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小区,曾经分隔邻里的冰冷围墙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热闹的休闲广场。各族居民在同心亭里闲话家常,孩童在公园中嬉笑追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画面,正是普洱民族团结的日常写照。“民族团结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同唱一首歌、同赶一场集、同喝一壶茶的温暖瞬间。”宁洱县委统战部部长黄静说。
一年来,普洱市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洱经验”。“145”社区治理体系(即一个驿站、四级联动、五星服务)落地见效,一批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点建成,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嵌入,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一个家庭中有多种民族、各族学生同校同班同宿,共居共学共融共乐成为常态。在孟连县,“党组织+宾弄赛嗨+N”模式深化互帮互助;在景迈山,由各族群众组建的166个“同心互助组”凝聚发展合力;在城市社区,户政管理、网格化服务助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面融入,“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成为普洱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
“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普洱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一年来,普洱组织19名盟誓后代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9名代表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推出《“学回信·见行动·怎样当好收信人”书记谈》系列访谈;开展1200余场宣讲活动,全网推送信息4.5万条,阅读量超18亿次,让回信精神传遍千寨万村。截至2025年8月,普洱民族团结园参观人数达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成为展示民族团结“普洱示范”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普洱,各族群众正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行动自觉,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上,奏响滇西南边疆的幸福乐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记者:胡梅君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
当好收信人 永远跟党走
从边疆到北京,重温先辈走过的路,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看阅兵式,感受祖国巨变。一年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倍感光荣、无比自豪,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里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好民族团结,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
“作为收信人,我们使命光荣、责任在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必须冲在前、作表率。”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担任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协主席,一年来,他深入边境村寨、学校、军营等基层一线,宣讲回信精神。他说,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年轻一代接力传承,从小教育他们维护好民族团结,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感激党的恩情。
2025年9月3日,岩克姆等9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以“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代表后人”的光荣身份,受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大家激动不已、心潮澎湃。
“出发去北京前,我专程来到拉勐纪念碑,就是要告诉我的外公,我也像他当年一样到北京观礼,如今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岩克姆说,“当年,外公和其他民族代表经过千辛万苦才去到北京,走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我们可以一天就到了,这是这个时代非常大的进步。如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盛况,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去年11月,普洱市组织19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进京参访,许多人是第一次坐高铁、乘飞机。一路上,大家看到的是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等地,他们深刻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去年到今年,我两次受邀到北京,更加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赵珍脸上满是自豪地说,第一次去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看升旗,她激动地流泪了,也更加坚定像爷爷一样终生从事民族团结事业的决心,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二次去北京,她现场观看了阅兵,她的座位在民族方阵第三排,当年爷爷也坐在民族方阵第三排,那一刻,她仿佛与爷爷经历了一场时空对话,她说一定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好。
如今,在赵珍的家乡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傣家村寨游人如织。她作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身边更多群众参与到乡村全面振兴、兴边富民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中来,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一年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罗宗成和父亲都重温了先辈们的“进京路”。“70多年前,爷爷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庄严签字,我从小就跟在爷爷身边聆听教诲,在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的种子。”阅兵仪式上,罗宗成近距离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先辈们团结奋斗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他说,这份关怀让他更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始终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放在心上。
一年来,普洱市相关部门持续寻访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在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听他们讲述先辈们的故事,收集整理民族团结事迹。在重要回信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记者 沈浩
不朽丰碑的精神引领
1951年1月1日,普洱全区各族代表与党政军领导在普洱红场会盟立誓、刻石为记,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2024年9月25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和各族干部群众聚集在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的誓词碑前接收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载歌载舞、热血沸腾。
2025年1月1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4周年之际,普洱民族团结园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国旗迎接仪式,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当天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从此被永久珍藏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之际,民族团结园里这块见证了70多年来普洱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历程的历史丰碑,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
自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民族团结园的讲解员李雨韩讲解路线的第一站,成为了入园正对面新设立的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的内容展板。“每次读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都激励着我更加积极地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李雨韩说,自己不断完善讲解内容和方式,只为让更多人了解誓词碑的故事。
过去,来到民族团结园瞻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多是周边群众或相关领域的团体,如今,有越来越多了解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人前来,李雨韩每天至少要进行两场讲解,接待的游客来自天南海北,既有自发前来的游客,也有各个行业领域专门来此考察学习的团队,更不乏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群众。民族团结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底色越发鲜艳,书写了普洱各民族团结故事的誓词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连接全国各族群众的桥梁。
随着民族团结誓词碑影响力的提升,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时代价值成为民族团结园的重要课题。在民族团结誓词碑身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的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座纪念馆将成为连接民族团结誓词碑过去、现在、未来的展馆。
作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杨麟,深知民族团结园应该肩负起研究与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的重任。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的文化资源、收集梳理核实历史故事的工作。“目前对民族团结誓词碑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一些说法在考证上还不足。我们博物馆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尽可能从历史档案资料、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口述、留存的文物等多方途径进行研究与查证,希望能形成更完整全面的研究成果。”杨麟说,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漫长征程。目前,除了围绕回信精神重新梳理建碑历史、整理相关资料外,还新征集到628件文物。在充实展陈内容的基础上,纪念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陈形式。过去以文字、图片和实物文物展陈为主,改造提升后,将新增更多视频内容、盟誓代表后代口述实录,未来还计划建设线上博物馆,更好地传播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我们希望大家来到民族团结园、走进纪念馆,能通过我们的展览了解为什么民族团结誓词碑会在普洱建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寒来暑往,这座历经风雨的石碑静静矗立,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永恒誓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好、贯彻好,传承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正在普洱大地上团结奋斗、逐梦前行。
记者 高玥
普洱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文婷——
讲活誓词碑当代价值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舞着普洱市哲学社会科学界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研究中。大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围绕回信精神研究、续写誓词碑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开展工作,普洱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文婷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块誓词碑,无论是历史价值、现实意义,还是未来发展,都极其珍贵。谈起这段历史,也有说不完的故事。”文婷接触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研究始于学生时代,她说,自己的学科背景是历史学,专业是民族史、地方史,在大学期间就关注到誓词碑历史。2014年,文婷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和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的研究论文《历史整体的推进与演变——从南诏德化碑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思考》,对誓词碑的研究成了她学术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文婷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字里行间对普洱给予充分肯定、寄予殷切期望、赋予神圣使命;更为跨越70余载的誓言注入新内涵,告诉我们这块碑不仅是历史,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普洱实践的智慧之源。
“如何续写好誓词碑故事,更好挖掘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是时代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现实命题。”文婷说,一年来,研究誓词碑的参与主体实现广度拓展、横向联合。普洱市、各县区、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产出了一批著作、论文等成果,其中不少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普洱学院与省教育厅关工委联合申报的“‘五老’助力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获批2025年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重点课题。普洱市围绕“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开展研究和研制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正在开展民族团结10个重大课题研究,开发10个民族团结精品特色课程。
谈到下一步对誓词碑的研究方向,文婷表示,将聚焦国家认同、文化尊重、命运共同体这3个关键词,国家认同是誓词碑形成的起点,文化尊重是誓词碑的内核,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誓词碑的未来价值所在。
记者 沈浩
践行嘱托话心声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中,一生恪守誓言、爱国奉献的人有很多,比如为维护民族团结的誓言英勇牺牲的李保,连续40年担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的召存信等,他们的事迹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习近平总书记给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不仅是对先辈精神的肯定,更赋予了民族团结新的时代内涵:“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如今的普洱,各民族在乡村振兴中共享发展红利,在文化交融中共筑精神家园,这正是民族团结誓词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的鲜活延续。未来,我会牢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普洱民族团结园讲解员周林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民族团结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要做积极的践行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每一次行动都为民族团结增色。生活中,主动与不同民族的邻居结对子,分享美食、交流文化;工作中,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说伤害感情的话,不做损害团结的事,积极传播正能量故事。每一次友好的交流、每一次真诚的帮助,都能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让命运共同体理念生动展现。我们应该以誓词碑优良传统为行动指南,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转化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实际行动。
——普洱市委党校副教授刀剑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我们牢记嘱托,充分利用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发展“茶、道、文、游”相融合的文旅产业,让游客体验乡愁记忆,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截至今年8月,累计接待游客73.72万人次,旅游收入1.22亿元。如今,那柯里驶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也成为各民族经济、文化、情感上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镇长岳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到“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这给了我们普洱各族群众、咖农们很大的鼓舞。我们桥安咖啡庄园有不同民族群众,我是哈尼族,庄园的咖农们还有拉祜族、佤族、傣族等,大家一起种咖啡时都其乐融融,庄园也会教授他们咖啡种植技术、为他们提供咖啡种子,我们希望能够带领大家通过咖啡一同致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云南咖啡的发展环境向好,我明显感觉到关注云南咖啡的人越来越多。未来,我会继续向咖啡精品化迈进,带领周边的咖农们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孟连县桥安咖啡庄园负责人金涛
记者 高玥 整理
记者手记
民族团结是永不熄灭的火焰
高玥
1950年9月,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奔赴北京观礼,并带回“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
2024年9月,一封来自北京的回信,让普洱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跟党走”的信念之火熊熊燃烧。
从首都北京到西南边陲普洱,跨越数千里土地与数十年时间,深厚的民族情谊与一心向党的决心始终如初。
民族团结是普洱的底色。普洱市有26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毗邻而居、交错杂居。在这里,无论是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还是拉祜族的葫芦节,民族节庆中总能看到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身影;夜晚的茶马古城中心,各族同胞牵起手围着篝火起舞,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朋友。
民族团结是发展的沃土。从昔日落后的边疆地区到如今茶叶、咖啡、牛油果、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普洱靠的从不是单打独斗。在“宾弄赛嗨”发源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丰收季的田地里忙碌的是前来“换工”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不同民族的妇女一起坐在织锦坊里,带有不同民族元素的织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在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进步之笔书写出共同致富的新篇章。
时光流转,初心如磐,民族团结之火生生不息。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收信人”,当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精神在普洱的每片土地生根发芽时,每个人都为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好答卷贡献力量。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