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政能量·典型引路④丨曲靖600年“老街焕新”,3个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刚刚结束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指出,要在推进城市更新上下功夫,并列举了麒麟区西门街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他指出,从这个案例的成功实践看,有3个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西门街看一看、学一学,从中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更多好模式。一起了解——

曲靖市麒麟区
西门街片区城市更新
西门街片区是曲靖老城绵延600余年的鲜活记忆。这个占地0.56平方公里的古老街区,有着2000余处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房屋建筑,完整保留了始建时的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由于基础设施老化、业态低端同质,片区发展一度陷入停滞,45%以上的房屋破损严重,人口持续外流,只剩下老人守着日渐破落的老街。

游客在西门老街 赵会全 摄
2024年,麒麟区以政府引领、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像绣花一样精细推进老城改造。如今,老房子变身创业空间,闲置院落成为网红咖啡馆,青石板路旁的艺术壁画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实现了老街焕新、商家增收、居民受益的多赢局面。


1、微改造
西门街的改造,政府投入并不多,只负责道路、管网、消防、公共环境的改造;原住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房屋进行必要的修缮;商户从居民手中把房子租过来,根据经营需要进行专业的装修,有的开咖啡店,有的开书屋,有的开酒吧,有的开民宿,等等。这种模式,分工明确,政府没有大包大揽,仅投了1.6亿元,花小钱,办了大事。

老街新貌。
2、植入业态
西门街的城市更新,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各种商业业态植入到项目中,有的搞文创、演艺、培训,有的做餐饮、婚宴、旅居,有的卖土特产、做非遗,还有的开展美景、美食、文化直播,业态很丰富,也很热闹,每天吸引游客1万多人次,每年带动消费3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
3、注重效益
西门街在改造中用市场化手段,已吸引了1.2亿元的社会投资,加上原住户、商户投的钱,总的撬动了10个亿,将来可能达到20个亿。现在,西门街已经有78家中小企业、140多家商户,生意总体不错;当地群众的资产、房租等收益,比改造前上涨了5倍多;政府的投入也将通过盘活土地、建(构)筑物、集体资产等方式,逐步收回。

今年八月,“曲靖老街 新青年艺术集市”开市,60多个创意摊位沿街排开,十天日均客流突破五万。

截至2025年9月,已完成37个院落、290户房屋修缮,吸引了368家企业及个体户入驻,带动817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西门街的城市更新,每天吸引游客1万多人次,每年带动消费3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
当地群众的资产、房租等收益,比改造前上涨了5倍多,政府的投入也将通过盘活土地、建(构)筑物、集体资产等方式,逐步收回。

老街上改造后的茶馆

过去那种连片改造、大拆大建、大投入的路子,现在已经走不通了,政府财力也不允许,更多还要靠小投入、微改造。西门街的改造模式,分工明确,政府没有大包大揽,仅投了1.6亿元,花小钱,办了大事。
有业态,才有人气、才有活力。各地区在城市更新中要盘活用好闲置资产,大力培育新业态,把“沉淀的资源”变成“创业的资产”。
开展城市更新,要算好账,让原住户、商户、政府都受益。政府的投入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良性循环、滚动使用,这样才可持续。
城市更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干什么,原住户干什么,商户干什么,都要有统筹、有明确的定位,发挥各方的作用,共同开展改造。



西门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成功经验对各州市、各县当前城市更新工作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政府角色定位从“大包大揽”转变为“引导撬动”。“政府引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闲置资源,引入多元业态,激发创业活力,推动“老街区”向“新场景”转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绣花功夫”,以精细化治理推动有机更新
西门街片区摒弃了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改造模式,转而采用“绣花式”精细化治理理念,注重在保留历史肌理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微更新,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推倒重来,保持街区的有机生长。

三、坚持文化传承与功能重塑并重,打造特色活力街区
“老建筑+新消费”“旧院落+新经济”的融合模式,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注入了现代活力,成功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街区”,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四、坚持民生为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项目始终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公共空间营造等措施,显著提升了街区宜居水平。同时,建立“每周二民情恳谈”等常态化沟通机制,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更新成果由政府、居民、商户共享,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项目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五、坚持系统思维,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西门街片区注重更新后的长效管理,组建专职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队伍,整合执法事权,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确保街区活力持久不衰。这种“建管并重、长效运营”的系统思维,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编辑:郑海燕
一审:赵婷婷
二审:张海燕 黄佳伦
三审:谢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