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世界粮食日丨云南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这些科技“上大分”!
      发布时间:2025-10-16 15:01:49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世界粮食日丨云南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这些科技“上大分”!

当第45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

我们望向云岭大地

审视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时

答案其实早已藏在一粒粒“科技种子”之中

有的被精心存入生命“诺亚方舟”

以生物多样性守护粮食基石

有的则被科学家赋予了“多年生”的魔力

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耕的模式

.....

在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科技赋能

让粮食作物成为“舞台主角”

科研走进地头

“田间魔法”已经改变现实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穿梭在云岭大地深处

探寻那些绿了山乡富了群众的“科技密码”

↓↓↓

生命“诺亚方舟”,藏着生物多样性基因密码

当春城暖阳照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所在地,看似不起眼的建筑里,藏着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约2.7万种、33万份。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无人机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仅“十四五”期间,这里就新增采集、保藏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4186种,66572份,库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覆盖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这样的种质资源库,是我们国家不可多得的“基因宝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种质库长期、有效保存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保藏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伊廷双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保存在种质资源库的种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这座“基因宝库”对粮食作物的科研工作,有着尤为关键的支撑作用。据了解,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西南种质资源库“十四五”期间新增保藏的种质资源,支撑了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为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多年生“田间魔法”,成为照亮农业未来的一束光

有这样一种水稻,可以实现“多年生,年年生,生生不息”。

这就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扎根云岭数十年艰苦科研攻关的“神奇水稻”——多年生稻。

多年生稻品种“云大23”已连续收割13次。(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多年生稻通过地下茎腋芽的越冬再生能力,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仅需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力,是一种轻简化、绿色可持续的稻作生产方式。

目前,多年生稻“墙内开花内外香”,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我们在西双版纳、德宏、文山、普洱等地,多年生稻产量稳定,周年两季亩产超950公斤。2025年,在玉溪市新平县,多年生稻周年亩产达到1033.8公斤。”说起科研数据,胡凤益教授如数家珍。

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在田间观察多年生稻长势。(受访者供图)

在云南之外,多年生稻在广西南宁、百色、合浦等地已累计试验示范40余万亩,成为照亮中国农业未来的一束光。

今天,多年生稻已走出国门,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可持续稻作技术”,先后在缅甸、老挝、孟加拉国、乌干达等国开展试验示范,海外示范面积达8万亩,一株云南的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云南智慧和样本。

全链条科技增强,云南农作物迎来绿色高效时代

从农作物种业源头研发,到田间管理技术革新,再到产品加工运输,直到一粒粒来自云岭的粮食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科技的助力早已无处不在。

永胜水稻喜获丰收

9月的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滚,云南省自主选育的部标一级优质米水稻新品种“云两优9801”正在测产。

“高产田块实收面积1206.7平方米,折算亩产1003.4公斤!”这一高产成绩源自再次印证了科技对水稻高产潜力的深度挖掘。

“云粳50号”“云粳55号”......2024年全省通过审定水稻品种(组合)53个,常规稻、杂交粳稻种源基本自给,从种业受制于人,到如今保障全国80%的两系杂交稻亲本需求,成为全国种业供应链的关键枢纽,云南自主选育水稻品种已实现“叫好又叫座”。

元谋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全部安装水肥智能一体化系统和智慧物联网监测系统 中共元谋县委宣传部供图

种子好,还要种得好。2024年,云南集成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氮肥后移+病虫绿色防控”模式,攻关水稻绿色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等,实现绿色高效技术降本增效。在科学管理下,化肥、农药用得少了,产量却提高了,亩均节本增效350元。

正是得益于多项科学技术的创新赋能,近年来云南在粮食安全保障上成效斐然:

2024年,全省杂交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制种面积80余万亩、总产量达11亿公斤,分别比2020年增长64 %、75.1%。

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3412个;通过国家登记的马铃薯、大麦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566个......

师宗县葵山镇省级小麦单产提升示范区麦浪翻滚

此外,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趋势,从保山市龙陵县“稻+鱼+木耳”到元阳哈尼梯田“稻鸭共生”,再到腾冲市巨型彩色稻田画,云南农业绿色高效发展背后,是一个个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付出,是各族群众在云岭大地上辛勤劳作的幸福结果。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粮食安全一头牵着千家万户幸福安康

一头连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

云南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作风

乘着科技创新的风帆

造就优质农作物不断涌现、粮食产量攀升、群众持续增收的喜人画面

构成云南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世界粮安的坚实底气!

部分素材来源:新华社 央视新闻 科技日报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黄世俊

美编:林显富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