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缅怀杨振宁|从昆一中到西南联大,杨振宁从这里走向世界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的贡献与科学历史地位,早就不言而喻。曾有人说,如果华人在世界上有足够的话语权的话,杨振宁就是当代牛顿和爱因斯坦。
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再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最后回到清华开拓新的事业,杨振宁的命运一直与时代变迁紧密呼应。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其一生不仅镌刻在物理学的辉煌篇章中,更与西南联大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多次坦言:“感谢西南联大,它是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础。”
在昆明短短七年的求学时光,塑造了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和品味,也为他日后获得诺贝尔奖埋下了伏笔。
今日,我们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回顾他与西南联大的不解之缘,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
战火中的求学之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现昆明市第一中学)。
1938年秋天,在2万名考生当中,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但是在入学考试时,因自修物理教科书时燃起的浓厚兴趣,毅然转入物理系,开启了与物理学的毕生羁绊。
他很快成为学校中的明星学生。著名翻译家、与杨振宁同届西南联大学生许渊冲回忆说,杨振宁的数学、物理,都能考得满分或接近满分,是当时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杨振宁的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成绩单。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公开报道截图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
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从1938年到1944年,杨振宁度过7年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这位“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即将冲向世界之巅。
学术沃土孕育科研初心
战时的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学术风气却非常好,教师阵容也十分强大,汇集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的精英。
“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大一物理是跟赵忠尧先生念的,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大二力学则是跟周培源先生念的。”杨振宁回忆时如数家珍。
物理系的师资更是空前绝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饶毓泰、吴大猷、王竹溪……这些中国物理学界的奠基性人物齐聚一堂。
杨振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准考证和成绩单。
父亲杨武之作为联大教授,早早为杨振宁引荐近代数学的精神与方法,深刻影响了他的研究风格;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首次接触到物理学中对称性问题的研究,这成为他日后深耕的重要领域;师从王竹溪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撰写的《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一文,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学术天赋。
国立西南联大校门。
多年后,杨振宁深情回望:“我在西南联大的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这份在战乱中淬炼出的学术眼光,成为他日后攀登科学高峰的重要基石。
也是在西南联大,杨振宁开始掌握住一些杰出物理学家的风格。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一书中回忆说,在西南联大的七年里,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自己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
从西南联大走向世界
1945年,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大毕业,并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他继续深造,并在费米教授等大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佼佼者。
从联大走出的岁月里,杨振宁始终带着这里的精神烙印。1954 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 “杨-米尔斯场理论”,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联大时期对群论的钻研与对规范不变性的初步探索;当他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自豪地宣告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时,字里行间满是联大岁月赋予的家国情怀。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为杨振宁,第二为李政道。
然而,无论走得多远,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他毅然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科学家。此后,他多次回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他帮助国内高校设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他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
即便耄耋之年落叶归根重返清华园,他仍常提及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将这份烽火中的学术薪火传递给后辈学子。先生晚年时曾引用诗句表达心声:“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西南联大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起点,而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联大精神,将永远成为新一代科学探索者的起点。
如今,巨星陨落,先生的身影已远去,但西南联大那段艰苦却光辉的岁月,早已融入他的精神血脉,成为照亮后世的精神灯塔。杨振宁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联大师生 “刚毅坚卓” 的校训,他的学术成就与家国情怀,将如同联大弦歌一般,在岁月长河中久久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科学道路上奋勇前行。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联大记忆,永不褪色。愿这颗从西南联大升起的科学巨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闪耀光芒,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滋养着中华大地的学术沃土与家国情怀。
策划:谢炜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扬子晚报等
编辑:窦崇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