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血战白云山丨云南荣耀 中国排面 民族丰碑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云南故事③

【开栏的话】
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在这场伟大的保家卫国之战中,数万名云南子弟兵奔赴前线,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在朝鲜前线,云南籍官兵占比达六成的志愿军第50军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战绩:歼灭英军皇家坦克营——志愿军首次全歼敌军整建制装甲部队;十八勇士夜袭水原城——小分队夜袭美军指挥所,完成任务后安全撤离;血战白云山——阻击美军11昼夜,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也是志愿军唯一成建制步兵团荣誉称号……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云南子弟兵在战场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云南荣耀、中国排面、民族丰碑,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云新闻客户端联合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云南故事》,跨越75年时光,致敬不朽,敬请关注。

时间:1951年1月25日至2月5日
地点:白云山阵地
战役:第四次战役
番号:第50军149师447团
“1月25日,敌军开始进攻。我第50军和第38军112师,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困难、工程器材异常缺乏的情况下,依托一般野战工事,进行坚守防御,战斗异常激烈艰苦。每一要点都要同敌人进行反复争夺……我防守部队打得非常英勇顽强。志愿军首长于1月31日分别通令表扬了第50军(特别是第148师)的全体指战员及该军的第443、第444、第447团防守部队。在敌人飞机、坦克和炮兵猛烈攻击下,抗击敌人优势兵力进攻,守住了阵地,并给了进攻之敌以大量杀伤。”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著)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我军按照预定计划转入休整。自1月8日起,第50军和第38军112师以及人民军第1军团两个师位于汉江以南,负责警戒海防和控制汉江南岸桥头阵地。
敌人在我军第三次战役打击下,丢失汉城,退败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联合国军”为挽回其失败影响,积极准备反扑,以此为背景,我军在北纬38°线及汉江南岸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即第四次战役。
首当其充的,就是驻防在汉城以南、汉江南岸的志愿军第50军,而对手,则是美军第1军。
1951年1月25日,美军集中兵力,向西起水原东至原州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第112师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其中向志愿军1个连的阵地进攻,就使用兵力数百人、坦克数十辆,发射炮弹超过2000发。
白云山位于朝鲜汉江南岸,左翼为光教山,右翼为帽落山,可以控制从水原通往汉城的交通,是敌我争夺的战略要点。1951年1月25日,美军第25师两个团,在坦克、飞机、大炮支援下,向447团防守的白云山地区发起进攻。
第50军149师447团3营教导员 朱开富

朱开富(云南曲靖罗平人,1955年回国)
“一个团3000来人,和敌人25000人,英国的一个旅,土耳其的一个旅,还有一个我记不住了,连续向阵地反复进行争夺,他们死守了这个阵地,保护白云山的安全,所以这个团和25000人的敌人战争起,白云山阵地才稳住,能够保存住。他们3000多人拼了和敌人拼,他们444团也是八连七连全打光了,所以我说白云山团这个旗帜是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不光是白云山团的同志这样,是我们其他团的友邻部队也是拼死斗争,最后我们才争取了这个白云山团旗帜的荣誉。”
1月29日,坚守速达里阵地的第50军444团8连,打退美军1个营在5辆坦克、10余架飞机、10余门火炮配合下的4次进攻。该连在弹药耗尽时,同敌人白刃格斗,毙伤敌167人,守住了阵地。

志愿军第50军在汉江南岸地区顽强阻击侵略军。
第50军149师447团2营5连排长 孔连厚

“先是炮击,击完了轰炸,后来坦克步兵向我们冲。我就一看,为了保存自己,节省弹药,一定要到最有效射程以内再开火。将近到我们阵地前面四五十米,我下命令,全部机枪、冲锋枪、步枪一起开火,消灭敌人,当时看着就四五十人。”
“飞机来轰炸了,在我上面丢那个炸弹。我当时动了一下,那个飞机照地面很清楚,它又飞回来,又扔一个炸弹。两个炸弹上面一个、下面一个,土就把我埋下了。”
第50军149师447团副政委 吕品

“在这个战斗过程中间,陆续我们有的战士牺牲了,最后就剩下排长叫韩家桢。就在这个时候,韩家桢又负了重伤,有一个战士在他身边,这个战士叫高喜有,就剩他两个人。这个排长在负了重伤之后,还向高喜有交待,你就剩一个人也要守住东远里。高喜有说:‘排长你放心,有我在,阵地就在’。这个排长牺牲了。就这个高喜有一个人还在这个阵地放出枪来,还甩出手榴弹来,敌人一直也没有敢占领。到了接近黄昏,敌人是最怕夜战的,部队就撤了,他胜利地幸存地回到了连里。”
回到连里的高喜有又主动要求到前线参加新的战斗,吕品特意去看望他。
“我说高喜有你是英雄,我们要给你报功。结果在之后的战斗,在白云寺的战斗他还是牺牲了。”
高喜有的牺牲成为吕品心头一直解不开的结,他后悔没有给这支英雄部队留一颗种子,然而战争就是如此残酷。

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在汉江南岸阻击
1月30日,敌人集中对447团6连阵地狂轰滥炸1小时之久,我军地表工事全被摧毁,仍死战不退。
“敌人他有飞机、坦克、大炮,总是狂轰乱炸。不仅是一般的炸弹,还有叫作凝固汽油弹。这个凝固汽油弹比一般炸弹还要厉害,只要蹦出来一点凝固汽油,粘在你身上,你扑都扑不掉,活活就能烧死。五昼夜,打到第五天,一个六连一百多人,剩下一个指导员带三个战士,仍然要守住这个阵地,‘有人在,阵地在!’这是我们的口号。”

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2营营长孙德功和教导员杨明
2月1日拂晓,美军疯狂进攻光教山。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我军阵地一度失守。第447团立即组织力量实施反击,5连很快恢复了阵地。

志愿军第50军447团经过5次反冲击,夺回了白云山阵地。
“有人问:‘敌人有飞机、大炮、坦克,你最后还战胜了,守住了,靠的是什么呢?’敌强我弱,我们最优越的,就是一个字,敢!敢于近战,敢于夜战,敢于拼刺刀,就靠这个‘敢’赢了。所以说五连的这个连长穆家楣打得好,有勇有谋,作为白云山东侧最后一道屏障起到了作用。好高兴啊,营长没有什么东西送他的,烙了几块饼送去,犒劳他,饿着肚子从白天一直打到下午。”
此后,敌我双方在白云山地区不断地进行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历经11昼夜,志愿军5次反击,歼敌1400余人,始终屹立在白云山阵地上。

志愿军战士在修筑工事
在第四次战役汉江南岸阻击战中,第50军与第38军并肩作战,他们以大无畏的战斗勇气和牺牲精神,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血战,歼敌1.1万余人,阻止了敌人的疯狂反扑,为志愿军主力在东线展开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但第50军也付出巨大牺牲,由入朝时的3.3万人减至1万人左右,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第50军整连整排官兵牺牲在阵地上……

志愿军战士发起冲锋
白云山一役,447团全团连排干部几乎损失殆尽,全团9个连在撤离阵地时已经没有一个连建制完整。
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这也是志愿军唯一成建制步兵团荣誉称号,战旗于2019年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战旗方队。

这是志愿军第50军司令部、政治部赠给“白云山团”的奖旗。质地为丝和棉麻纤维,长180厘米、宽84厘米,是国家一级文物,它记录了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在白云山战斗中英勇顽强、坚守阵地的英雄事迹。
作家魏巍写下战场通讯《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1951年著名作家魏巍手稿《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由作家魏巍1951年亲笔书写于朝鲜战场。这份9页毛笔手稿采用红格稿纸竖行书写,长35厘米,宽26厘米,真实记录了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112师在第四次战役中浴血坚守的壮烈场景。当时志愿军在装备悬殊、天寒地冻的极端条件下,以血肉之躯抗击美军猛烈进攻,魏巍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战士们“嘴唇焦干吞炒面就雪”仍死守阵地的英雄事迹。该通讯后发表于《人民日报》,成为见证汉江阻击战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中,魏巍满怀感情地写道:“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的争夺。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他们用焦干的嘴唇吞一口干炒面,一口雪……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日日夜夜式的考验’…… ”。
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是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三次战役后,在人员、粮食、弹药没有得到休整补充,第一线兵力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抗击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的进攻。志愿军第38军、第50军顽强防御作战23天,歼灭敌人1万余人,并有力地配合了东线志愿军主力反突击的胜利,完成了艰巨的坚守防御作战任务。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
“白云山团”旗在百面战旗方阵中迎风飘扬、昂首向前
光荣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云南日报-云新闻 抗美援朝纪念馆 联合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资料:抗美援朝纪念馆 姜璐
编辑:蔡飞
美编:刘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