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全省唯一!楚雄彝绣发展模式入围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10-28 21:44:4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全省唯一!楚雄彝绣发展模式入围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10月23日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

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四批典型案例

《楚雄州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楚雄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作为全国30个创新性强、成效较为突出

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之一的案例入围

同时

也是云南省唯一入围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四批典型案例的函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产权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办公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总结提炼各地区在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30个创新性强、成效较为突出、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四批典型案例。现印送给你们供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中综合借鉴。

特此致函

附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四批典型案例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5年10月23日

知道多一点

↓↓↓

楚雄彝绣是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楚雄州切实做好“知识产权+”文章,通过制度创新、品牌塑造、数字赋能与国际传播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楚雄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转变,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之路,打造了中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样板。

精美的彝绣文创产品。记者 夏天彧 摄

主要做法

体系筑基:全链条筑牢保护根基

一是强化立法保护。出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建立彝族服饰(刺绣)保护名录。二是制定行业标准。发布《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制定7项彝绣产品企业标准,构建起以团体标准为引领、覆盖研发、收购、生产、销售全链条的企业标准体系。三是搭建服务体系。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昆明代办处楚雄工作站。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指导站,累计指导226户彝绣企业完成彝绣类商标注册和专利授权。全州入库10000余个创新性纹样版权登记。

品牌铸魂:深融合释放产权价值

一是强化商标运营。楚雄彝绣集体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通过打造全国首个非遗服饰类区域公用品牌使产品均价提升20%。楚雄彝绣每投入1元品牌建设,带动产值增加4.3元。与腾讯、阿迪达斯、耐克、薇诺娜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加工产品或推出联名款产品,推动产品从“初级绣品”向“高端商品”升级;二是强化数字赋能。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字溯源体系,为每一件彝绣作品赋予数字身份,筑牢非遗资产真实性与价值传承基础;三是促进版权转化。建成全国首个彝绣数字化产业园,搭建彝绣纹样库、绣娘数据库、产品成果库和面向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产业运行监测平台、产品线上交易平台“三库三平台”。

“楚雄彝绣”图形集体商标

国际拓维:多舞台展现非遗新姿

一是时装周品牌塑高度。楚雄时装周成为全国最大的非遗服装服饰走秀展演,以34亿次媒体曝光量构建楚雄彝绣国际传播阵地。二是文化出海树标杆。“楚雄彝绣”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登上三大国际时装周(纽约、米兰、巴黎)的非遗服装服饰品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示范案例,与中国外文局联合打造的“大使夫人彝绣秀”成为传递文明温度的国际语言。三是高光推介出响度。组织彝绣企业参加2024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长三角文博会、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展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上成功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活动全网影响力7.77亿人次左右。楚雄彝绣作为云南唯一文化品牌亮相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楚雄时装周彝绣非遗创新专场。

实践效果

惠及民生成效显温度。楚雄彝绣集体商标为缺乏独立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绣娘提供了品牌共享平台,使其得以享受到品牌溢价红利,十年来彝绣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超10倍,绣娘人均收入增长近5倍。2024年绣娘达6万余人,较2022年增长20%。其中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遗传承人174人。绣娘人均年增收3840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打造出了沪滇文化产业协作样板,“背着娃、绣着花、养活家”成为彝绣文化产业的幸福写照。

彝家绣娘在缝制绣片

产业规模增长有力度。以集体商标许可使用为纽带,楚雄州成功将分散的中小企业整合为利益共同体,激活了区域经济内生动力。2023年彝绣文化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2024年产值达11.3亿元,同比增长13%。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达2233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513个,形成了“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格局。

绣娘在赶制彝族服饰。记者 夏天彧 摄

品牌价值释放提速度。区域公用品牌标识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辨识度,帮助楚雄彝绣打破了传统非遗“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局限,实现了从“云南名片”到“世界语言”的质变飞跃。产值年增13%的背后,是区域公用品牌集体商标运营、数字技术融合、版权交易创新推动的产权价值释放。

今后,楚雄州将持续抓好区域公用品牌集体商标的运用与管理,推广使用好“楚雄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全力维护楚雄彝绣品牌公信力。同时积极推进彝绣创新产品、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使用权交易,推动彝绣纹样、产品IP的价值转化,推动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注入更强动能。

来源:楚雄发布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