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司法护航云花盛放·玉溪站丨“跨界”融合玩转“普法+”,法治故事这样讲

当云南鲜切花以“每10枝占7枝”的份额在全国花卉市场上盛放,当206亿枝的年产量勾勒出“美丽经济”的蓬勃图景,这份芬芳背后,离不开司法力量的默默守护。
近日,“司法护航云花盛放”全媒体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采访组深入丽江市古城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区等花卉主产区,实地探寻司法服务乡村振兴、护航特色产业的鲜活实践,讲述每一朵“云花”背后的法治故事,见证司法与产业同频共振的鲜活实践。
自1991年开始种植鲜切花以来,通海县持续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品牌+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今,这里成为了云南鲜切花的主产区之一。“司法护航云花盛放”全媒体采访的第三站,聚焦玉溪市通海县。

“通江达海百匠地,文彰武显千年城”,通海是一座有着1270余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既有“礼乐止讼”的美谈,亦有“秀甲南滇”的美誉。
在通海,普法宣传同样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温度与历史韵味。它既延续了“礼乐止讼”的和谐基因,又以现代方式让法律精神融入古城的烟火日常。
“迎春花街”上的互动答题
“通海迎春花街”已有约600年历史,当地始终传承并发展着这一传统文化节庆。
当氤氲着传统韵味的花街上,出现了热闹的普法场景,这一刻,法治文创的巧思,搭建起了传统文化与法律条文之间的桥梁。

午后,通海锦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试验花房内,超过1200株玫瑰、月季竞相盛放,一株花就是一个品种。
不过,比起眼前的争奇斗艳与花香四溢,该公司副总经理胡丽琴的一句话更引人深思:“在通海的迎春花街上,法院开展的趣味性普法宣传活动特别受欢迎。”
迎春花街上为何会开展普法活动?又为何会挤满人?除了发传单、搞讲座,普法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
2023年底,首期“法·通海”活动在杞麓湖畔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树社区举办。活动中,通海县人民法院策划的“法治我回答”“法治拼拼乐”“法治圈圈圈”三个趣味互动普法板块受到了群众的青睐与好评。
“非常受欢迎,效果很不错,不少青少年现场查找资料、上网搜索等形式,对500条宪法知识、法律常识和《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学习和了解。”通海县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李雪梅告诉记者。
通过这次探索,通海县人民法院发现了“互动性”三个字的妙处。

2024年元宵节期间,通海县迎春花街热闹启幕。这次,通海县人民法院将普法宣传的“互动性”发挥到了极致——1万余道融合了法律知识、通海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趣味谜语的互动答题,成为了“迎春花街”上“最靓的仔”。
“以下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杞麓湖生态保护核心区禁止下列哪些行为?”“一树不太高,长叶无枝条,开花开在梢,结果结在腰(打一农作物)”……刚逛完花街的市民、带着孩子的游客纷纷驻足,有的低头琢磨题目,有的和同伴小声讨论,有的指着展板上的文字仔细阅读。
“我们路过几次都挤满了人,那基本是整条街人气最旺的地方。”正如胡丽琴所说,游客们漫步花街时,抬眼就能看见法院的法律服务点,在互动答题的轻松氛围里,不知不觉就把法律知识、传统文化知识装进了心里。整个花街活动期间,1万余道融合法律知识与通海文化的题目被抢答一空。

“发一万份宣传资料,如果没有人看,那就毫无意义。法治宣传应该是动人的,应该是用心的,应该是真诚的。”在李雪梅看来,每一次抢答、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普法声音的有效传播。
法治文创中的情绪共鸣
此后,如何让普法宣传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共创的沉浸式体验,成为了通海县人民法院的普法宣传“研发”方向。
在所有的“研发成果”中,法治文创手账本可谓佼佼者。
取其样、树其神。这套法治文创手账本,植根于通海县“礼乐名邦”的法治文化底蕴和秀山楹联古木之美、古城历史人文之美、田园阡陌如画之美、杞麓湖开阔静谧之美,串联起通海山城田湖之美。于2025年5月完成策划设计和制作,全套6个共系列,每个系列制作了1000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宝贵了,法治文创产品就是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法治宣传的桥梁,通过法治文创,将这些宝贵的祖先智慧,和法治理念一起,营造一个包容的、平和的、有序的、有爱的、生机勃勃的世界。”李雪梅说。
“在联席会上,听说法院还将继续开发法治文化宣传产品,花卉也会有一席之地,我觉得这个很让人期待!”胡丽琴也热情“插播”,我们有个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叫作“初心”,我看见法院的普法短视频里,有句话是这样写的:美好是花的初心;让花开好是花农的初心;切实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坚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平等守护每一个人美好的初心,是法治的初心。我觉得这句就很合适用在以后的文创产品中。

人们之所以爱文创,爱的就是情绪共鸣。
通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普法不必端着架子,用本土文化当钥匙,用身边事物作载体,就能打开百姓的法治心门。
“好的宣传不是要说自己有多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点滴影响。普法多走的每一步路,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也是好的。”正如李雪梅所说,当秀山楹联古木之美化作法治文创手账本上的美丽书页,当通海古城历史人文之美成为“迎春花街”普法摊位上的1万余道互动抢答题——在通海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法治文化的跨界传播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联合出品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特别鸣谢
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法院
通海县人民法院
姚安县人民法院
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
策划:谢炜 杨帆
记者:王熠
审核: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