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云南“山货”,是指云南野生食用菌。野生食用菌是云南特色农产品之一,从一开始长在深山无人识,到现在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云南野生食用菌逐步走上了产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山货”也走出了国门,出口占全国野生食用菌一半以上,受到了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仅牛肝菌就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每年出口约1.3万吨,创汇约9000万美元。
然而,近年来这种“大自然的馈赠”也面临着严峻的出口形势,检验检疫工作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从出口情况看,野生食用菌存在质量不稳定、病虫害严重、农残污染时有发生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这一优势产业,必须加强对人工食用菌的培植,拓展出口空间,建立起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推进企业基地备案工作和建立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势在必行。
通过基地备案,可以规范出口食用菌生产和种植场的行为,将监管工作延伸到生产领域,提高出口食品质量。近年来,在检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建立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今年,云南又新增了4家公司完成食用菌基地备案,备案基地面积共计678亩,备案品种有香菇、木耳、平菇、白蘑菇、草菇、杏鲍菇等。
《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要在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力争达36万吨,年产值近100亿元,将食用菌的产、供、销与旅游大省特色相结合,建立起包括栽培、生产、加工、餐饮、旅游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在检验检疫部门的帮助下,已有4家二级供货商配备完善了厂房设施,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并在2013年取得了卫生注册备案资质。” 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检处负责人介绍,如今该局辖区内野生食用菌的出口品种也逐渐增加,从单一的牛肝菌产品发展到了香菇、木耳、桂花菌、平菇等十几种产品。产品也从以干制、速冻、盐渍等种类为主,到新增加的菌粉、颗粒、食用菌罐头等,出口创汇前景看好。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