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速读
“路在山中飘,让你走断腰”。流传在昭通市昭阳区大寨子乡的这句顺口溜,便是当地广大群众的生活写照。就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乡村,大寨子派出所4位民警用真情和汗水,用问题引导警务、用行动回应民意,创新工作方法,推行“马背警务”模式,采取错时、农忙时、预约等服务方式,赶着马儿到农家为群众调处纠纷、办理证件以及办理各类案件,用“马背警务”托起了乡村一方平安。
化解群众烦心事 赶着马儿进乡村
“叮当、叮当……” 10月27日中午,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大寨子派出所葛宗雄和肖华兵两位民警赶着马儿走进了大寨子乡铁池村一组。这次他们是给当地群众送办理好的身份证、户口簿,同时前来采集相关警务信息,还要调处这个村杨家两兄弟因一小块地引发的纠纷,天黑前还要赶回20公里山路外的派出所。
刚一进村,两位民警立即展开工作。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调解杨家两兄弟的土地纠纷。
在杨凤云家的院坝内,一块“马背警务”的牌子挂在楼梯上,两位民警与杨凤云、杨凤祥兄弟及其家属开始耐心交谈。兄弟俩争了多年的一小块土地今天就要水落石出,他们不停地争论,不停地向派出所民警举证。
杨凤云和杨凤祥兄弟为了母亲留下的一块土地,争斗了多年,双方之间积怨太深,从去年开始经常发生摩擦。今年7月,双方矛盾终于激化,发生互殴,经邻居劝解后暂停下来。前几天,两兄弟再次发生抓扯,有群众向大寨子派出所报了警。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民警从情感方面给杨氏兄弟讲了很多道理。“只有今生的兄弟,哪有来世的弟兄?为了一小块地打得头破血流,值得吗?”
看到杨氏兄弟沉默不语,民警们发动攻势:“我们了解到你们兄弟4个对老人很孝敬,每人每年给老人提供5斤油、40斤肉、800元钱……”听到民警对家事了如指掌,三哥杨凤云很是惊奇,拉着民警的手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不服气,以后听你们的,我们兄弟和好。”
听大哥杨凤云这么一说,杨凤祥也主动站起来:“今天这气消了,兄弟还是兄弟!”
在民警的调处下,兄弟俩最终达成一致,土地使用权由杨母亲作主,今后想给谁就给谁。
为了让民警放心,杨凤云杨凤祥兄弟紧握双手表示和好。离别时,还争着为民警牵马。看到兄弟俩和好如初, 民警和在场的村民笑了。
来回40公里的疲劳还未消退,次日记者又跟随大寨子派出所“马背警务”民警一行4人再次出发。此行的目的地是昭通市昭阳区境内最高峰——大寨子乡雨霏村尖山组,这里海拔为3060米,居住着11户苗族。当天,“马背警务”民警像往常一样,用马驮着大米等生活用品前往尖山,在给苗族群众送去温暖的同时,有3个已办理好的身份证也要送去。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民警们牵着马,艰难地向山顶前进。
历时4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苗寨,山顶冷风呼呼地吹,几间土房的屋顶长满了草,草在风中摇曳着。太阳被乌云遮住,一场大雨即将到来。
“同志,你们年年都来看我们,真的感谢!”苗族同胞吴忠华接过民警送来的大米,连声感谢。
吴忠华告诉记者,派出所民警近年来每年都要上山两次以上,其中一次必定是慰问他们。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慰问他们,上门为他们做好服务。”派出所指导员葛宗雄说,自开展“马背警务”以来,11户苗族人家很少下山到派出所办事,都是派出所民警定期上来帮他们办理。
晚8时许,民警结束工作准备下山,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将我们围困在山顶。晚上10时许,大雨终于停歇,沿着稀泥的危险山路,民警们用手电筒照明下山。回到派出所时,已是次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