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视觉 > 正文
品昌宁
      发布时间:2013-12-30 10:07:3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昌宁之美,美在茶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生活,需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生活在山里,整天与山相伴,昌宁人对绿色充满了崇敬与向往。于是,昌宁人种粮食、种茶叶、种核桃、种甘蔗、放牛羊……所有的产业,几乎都与绿色有关。

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茶,一片树叶与昌宁人世代相伴。历史上,昌宁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史载,这里曾出过一种“碧云仙茶”,作为贡品晋献给万里之遥的皇室;编撰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六“湾甸州部分记载: “与镇康间其勐通山(今昌宁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如今,在昌宁海拔1400—2500米的区域内,许多古茶树依然焕发着生机。全县共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3.9万余株,有4株古茶树的基部径围达到了惊人的400厘米。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村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如今,只要靠近昌宁,就能感受到这里与茶的交融,无论是历史还是人文,都深深刻上了茶的印记,茶叶已成为了昌宁最重要的文化元素。行走在昌宁,徜徉在淡淡的茶香里,坐在千年古茶树下,喝一口农家传统的小罐茶,或品一杯醇香的昌宁红,自然的味道唇齿留香,在“人在草木中”的字体结构里,让心静下来,让思淡泊起来,回归自然的感觉,或许就是这样。

昌宁之美,美在城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明代状元杨升庵到过昌宁后,忍不住留下了这样的赞美。遥想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里的蛮荒,一定让杨状元心里揣满了恐慌。到了昌宁,杨状元却在这山里、这水里、这人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昌宁很早就有人类文明在此发祥、在此延续、在此发展。大田坝乡德斯里出土的包括农耕器具、生活用具等在内的新石器,就是无言的证明;陆续出土的铜鼓、编钟、铜钺等青铜文物,诠释了这里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去年,昌宁人类文明史再有新证据——右甸坝东部大甸山发现古墓葬群发掘的198座各类墓葬、280余(套)件青铜器、石器、陶器、铜铁合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等器物。周围的几个文物点,还有多处房屋、墓葬遗迹现象,并出土了一些证明器物。把这些证据串成一条线,一个古代城郭和城里城外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呼之欲出。

“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这是徐霞客在游记里对当时右甸城的记述。1639年农历8月的一个傍晚,徐霞客从永昌到右甸,为昌宁的历史留下了一段重要纪录。史载,昌宁古城始建于1598年。而据徐霞客游记记载,他所入驻的是江西籍葛姓之人所开的驿馆,这足以说明在那个时代,这里就已经是敞开的、繁荣的。

昌宁县城坐落在田园生态得天独厚的右甸坝之中,背靠天堂山原始丛林,三面环山,右甸河穿城而过,万顷田园风光独具特色。县城与周边的村落、民居一起依山而建、伴山而居。与坝子里的4万亩农田共同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城遥相呼应、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山水田园城市画卷,成就了“田在城中,城在田中”的现代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生活场面。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昌宁人,耕耘着、积淀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耈街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用独特的“语言”在麻线织成的布面上,一针一线地描画着自己的历史,织就了独有的五彩霓衫,昌宁苗族服饰也因其独特的艺术,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沿黑惠江而居的珠街彝族,以别出心裁的唢呐联手奏在云南民族民间器乐大赛上技惊四座;生活在亚热河谷的傣族同胞,也创造出了独有的土司文化。

通讯员 吴再忠

记者 贾云巍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