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婴儿都很娇弱,有的心脏不好、有的有智障、还有的存在肢体残疾等情况。”婴儿室的吴兰英医生告诉记者,即便是健康的婴儿,早期护理也很重要,喂食、换尿布、洗澡、伸展肢体等事情一样不能少,而对于这些先天不足的孩子来说,精心的照顾更是重要。老浦说,婴儿室里绝大部分是残障的孩子。他认为,与生理护理相比,情感护理对这些孩子尤为重要。虽然这里的喂养、生活及医疗条件都不错,但都无法弥补孩子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
小龙面部带有畸形,但老浦很喜欢他,每次前来,他都会多抱抱小龙。他说,“上帝造人,有好的健康的,也有条件差的带残疾的,残疾的人更需要父母的爱,健全的人有义务帮助他们。” 他说,不少人关注福利院的残障孩子是怀着怜悯的心态,可对于从小就失去父母和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亲情和关爱,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现在,只要有时间,老浦夫妇都会到儿童福利院,尽可能地多抱抱孩子们,让他们感受亲情和关爱。
“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从一开始有4个婴儿发展到最多时有90多名婴儿——24年间,老浦夫妇所在的基金会已助养约上千孤残孩子。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潘婕无不敬佩地说,一个人做件好事不难,但24年始终如一坚持做一件好事却不易。
对于这样的点赞,老浦总习惯将功劳归功于婴儿室的工人们。据介绍,婴儿室里共有16名工作人员,其中有13名是少数民族,老浦说,自己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他觉得少数民族女性朴实、善良、有爱心,是孤残孩子最好的照顾者。而老浦夫妇对孩子们的无偿付出,更是感染和激励着这些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姑娘和妇女们奉献她们的爱心和心血。
张绍英是来自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彝族,29岁时来到昆明福利院婴儿室工作,一呆就是14年,今年已43岁的张绍英说,老浦夫妇24年如一日,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爱在孩子们身上,成为大家的“榜样”。“春节时,只要有人请假,一定是他们夫妇亲自上阵顶班,没有领导的架子不说,还处处示范,用他们的真诚和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绍英说,在这里工作时间最长的同事已经有20多年了。她和同事们共同见证着婴儿室的建立和发展,从未想过要离去,她们要“把这份爱一直延续、传递下去。”
24年来,老浦和妻子白筠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中有的已考上了大学,而有的则因身体原因,在成年后被转到社会福利院由政府继续供养。老浦希望,有更多的社会人士或企业能帮助这些残障青年,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自食其力,而不是抱着“有权享受的心理”生活下去。
老浦告诉记者,他还有5年时间可以待在中国,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给残障青年或孩子们更多心灵、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
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浦夫妇俩的不简单不仅仅是24年始终如一的坚持,更可贵的是,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留学生和他们远在美国的父母、亲属朋友们也为基金会捐款,资助儿童福利院婴儿室及其他项目的运转。他们搭建的爱心之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孤儿被外国夫妇收养,爱心漂洋过海,跨越了民族和国界。
记者 张馨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