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斗西北到扎根西南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清苦、艰辛和寂寞如影随形,坚守不住,就容易与成功失之交臂。综观黄润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之路,无论是在大学讲堂还是在科研院所,勤奋刻苦始终一路相伴。只要国家需要,他都会不计得失,勇敢地挑起重担,他总是干一行,钻一行,成功一行。
1958年8月,黄润乾毕业回国,被安排在新成立的甘肃科技大学工作。当时的西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热情。一到单位,他就一头扎入到工作中,精心备课,给学生开设普通物理等课程;同时,四处采购仪器设备,积极筹建物理实验室。1961年夏,黄润乾又被重新分配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从事真空技术研发工作。虽然新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距甚远,他仍然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更接受了挑战——真空增压泵的设计工作。这是一种国防任务急需的关键设备,而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为此,黄润乾四处查阅文献,凭借大学期间奠定的气体动力学和激波理论基础,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突破了真空增压泵的理论设计难关,并在工人师傅的协助下,研制出一台小型玻璃实验装置。通过调节激波的位置,进一步优化了设计,从而掌握了真空增压泵的关键技术,并如期将设计方案交付有关部门进行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一年后,中国第一台大型金属增压泵研制成功,并荣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此后,黄润乾又开始向超高真空技术“进军”,一系列的工作填补了中国在真空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开拓了中国真空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1976年,黄润乾调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但自1958年回国后,他已经整整18年没有从事天体物理研究了。黄润乾与生俱来的勤奋性格再次暴发,又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恒星结构演化的最新进展,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地钻研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终于成功地计算出主序附近的恒星模型,迈出了中国在恒星结构演化研究领域的第一步。
1983年,黄润乾担任组长的云南天文台“恒星理论研究组”正式成立。这时,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双星演化课题,深深吸引了黄润乾。所谓双星是指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彼此绕其质心转动。黄润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最终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建立了物质和角动量损失的非守恒双星演化理论,转动双星演化理论和星风碰撞激波理论,奠定了我国恒星物理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他的双星演化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A&A)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引用。199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张玉哲奖。
从严谨治学到甘为人梯
黄润乾深知,要想使我国在双星研究上形成特色和优势,跻身世界前列占有一席之地,仅靠自己一人之力远远不够,必须培养一茬接一茬的接班人并形成梯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为此,黄润乾很早就十分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成立恒星理论研究组时,就招收了3名硕士研究生,到2013年,他先后培养了9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
为了尽快培养青年研究人才,黄润乾把大量精力花费在专业教材的编写上。从1984年开始,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他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对《恒星结构演化理论》和《恒星大气理论》两本讲义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完成了这两部专著,成为各高等学校和天文单位研究生的主要教材和重要参考书,被中国科学院授予教学成果二等奖。1989年,黄润乾又开始与他的弟子李焱一起合作撰写第三部专著《恒星振动理论》。从1992年开始,为了在一部专著内将恒星物理的三大理论——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恒星大气理论和恒星振动理论用一条总线串联起来,使其成为恒星物理领域一部内容丰富和信息全面的百科全书式参考书,黄润乾开始了其宏篇巨著《恒星物理》的撰写工作。经过四年努力,全书于1998年出版。在该书中文原稿的基础上,黄润乾又与香港城市大学的余君岳博士合作,撰写完成了英文书稿《Stellar Astrophysics》,并正式由国际最著名出版社Springer Verlag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显示了中国恒星物理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作为黄润乾先生的得意弟子,云南天文台前台长、著名天文学家李焱跟随黄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整整30年。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对李焱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焱回忆,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一位评审专家在肯定李焱工作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这些研究工作是基于你老师的思想还是你自己的思想?”没等李焱回答,黄润乾老师就抢先回答:“李焱所取得的上述研究成果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比我深入。”李焱说:“黄老师对待科研成果的这种廉洁客观的品德,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也成为我效仿的准则。”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学习上,黄润乾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学风上,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谨严格,重视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他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长处,鼓励互补互学,放手让每个人调研选题,发挥其专业所长。也正因如此,他带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劲、学风道德优秀的科研团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科研人才甚至领军人才。他领导的恒星物理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也从最初的恒星结构演化发展到了双星演化、大样本恒星演化与星族合成、恒星振动、日震学和星震学……研究组人才辈出、成果不断,在国内外同专业领域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在他培养的研究生中,两人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三人先后担任云南天文台台长,四人成为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云南天文台研究团组的首席专家。其他学生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为骨干。鉴于黄润乾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三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08年获“杰出贡献教师”奖。
黄润乾活到老、工作到老,探索宇宙的奥秘成为他生活的最大乐趣。许多时候,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来了灵感,也要起床写下自己的新思路、新点子。为了让带领的团队走在国际研究前沿,他坚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他的研究课题和科学思想也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赞赏。许多人都说,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体力下降,但脑子却越用越灵、思路越来越宽。
除了尽职于科学研究,黄润乾还十分关心国家与地方的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凡涉及社会公益的事业,他都积极支持,尽力做好。经常参与省市科协的评奖评审工作并受邀到大、中学校做科学报告,勉励青年们要重视基础科学、严谨刻苦、遵守科学操守、甘于寂寞。
黄润乾一生刻苦勤奋,硕果累累。1999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7月,在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200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突出贡献奖。 2008年12月,为表彰黄润乾院士对中国天文学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120569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黄润乾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润乾留下遗愿,将他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剩余资金120万元,平分成三项:一是在云南师范大学设立奖学基金,以奖励品学优异者;二是在中国天文学会设立基金,以奖励表彰在天体物理基础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三是继续用于在读博士和在职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
黄润乾先生离世已一年,然而那颗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黄润乾星”的小行星依然翱翔于浩瀚的太空,它承载着黄先生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永远激励后人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
记者 施铭 杨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