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以不断加插闰月进行修正,获得表达再现太阳与月亮的回归运动的同步计算方式,是天、地、人完美和谐统一的伟大创造——
公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比较
春节是中华的传统新年,一元伊始,万象更新。但为什么要选择农历每年的12月最后一天作为除夕呢?
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高历》,是意大利哲学家利里乌斯在原有历法上进行改良,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正式颁行的一套历法。这个历法只考虑地球、太阳与恒星背景的相互关系,创制出现代人定义的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或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回归年365日(实测数据365.25日)。为修正小数误差,每四年(4×0.25=1日),需加插修正1天闰日,闰年366天。这个算法简便易行,得到全世界公认。这套历法,一年规定12个理论月,它与月亮的盈亏无关,中国人定义它为阳历。
中国人很早便已熟悉太阳和月亮各自的回归周期规律——阳历和阴历,阳历365日减阴历354日约等于11日,3年就相差1个月,为了同时兼顾二者,中国人编制出一套阴阳综合历法,其主导思想和手段便是加插闰月。1912年民国政府采用公历时宣布,同时使用中国传统的阴阳岁历法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继续沿用此法至今。以这套合历确定的年的起算日,便是中华民族对自然存在独有的文化处理方式——春节新年的天文定义及其计算方式。
为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进行综合比较计量,中国人首先明确的概念便是,要规定一个太阳月亮的同起端度(同时起始点)——初一。初一要求太阳与月亮位于同一起始点,这就是中国人的朔日——按今日科学解释,即月亮走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同一直线上。
如果我们把太阳、月亮和地球看作奥林匹克运动会的3个参与者,即太阳、月亮为长跑运动员,地球为裁判员。比赛中最重要的合约:太阳和月亮有一个公平的同时起跑时点,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循环跑道上各行其是。假如比赛无限期延续,问题就成为一道数学题,即:太阳和月亮各自要跑过多少圈后,又会在起跑点上相遇?
数学家们计算出:太阳跑了19圈:365.25×19=6939.55日。
按12个月计算,月亮须跑12×19圈再加7圈:29.53×12×19+29.53×7=6939.55日。
这就意味着,按照太阳回归年计算,在19年内,加插7个闰月,便可获得太阳、月亮同步计算的岁历,加插过闰月的岁历有13个月,这就造成了岁历新年在约1个月的允许公差范围内徘徊变动,这就是每年春节日期变更的原因。春节是中国人以不断加插闰月进行修正,获得表达再现太阳与月亮的回归运动的同步计算方式,是天、地、人、完美和谐统一的伟大创造!
日食的观测成为中国人岁历初一的实际科学观测依据
中国人在一个给定的允许公差带范围内,加工组装了一套综合的时空运转钟表系统。中国人对朔日的认识同时涉及另一个科学常识——朔日是产生日食的必要条件,由于黄道与白道(月亮轨道)之间5度的夹角偏差,在地球某个固定点需要间隔较长时间才能看到第二个日食。古代巴比伦人也早已发现日全食的发生是周期性的,每隔大约18年,太阳、月亮和地球就会回复到几乎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位置,这被称作“沙罗周期”,“沙罗”在巴比伦文字中是重复、恢复的意思。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有最早观测日食纪录的国家之一,对日食的观测意味着对朔日的实际监测和确定。日食的观测成为中国人岁历初一的实际科学观测依据,即历法制定正确与否的物理科学检验标准尺。
按照今日之科学理论,我们知道太阳和月亮虽然在小尺度的短期之内节律不齐,但在大尺度范围却有着相当精确的相同节律,这个节律反映在全日食的周期上。现代科学预报2016年的全日食距下一个北京能看到的全日食2035年就几乎正好相差19年。天体自身的物理运动规律支持了这个历法的计算规定和观测依据,无论人类采取何种措施去描述和定义自然,自然始终都在按自身的规律运行,太阳和月亮之道并不会因人的看法而改变。春节的历法计算尺度方式,证明了中国人对这个自然本原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思考,它遵循并印证了两千多年前汉代重要文献《淮南子·主术训》的先见:“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
对自然存在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汉语“节”的原意按《说文》解释为:“节(繁体字为節):竹约也。从竹,即声”。“竹约”即是竹子的环束。节日是时间的有序分度形式,加闰月成岁的历法,是严格按照太阳和月亮的实际运行而编排计算的,即每当太阳与月亮“实际相会”的日子,被明确定义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无论一岁有12个月或13个月都不会改变。
但中国历法的新岁的第一个月,定在一年四时中的哪一节?理论上,四时每月都可能成为新岁第一个月。而中华民族选择春节正月为新岁起始点,决不是出自偶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选择过秋节或冬节为起始点,但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中国,“一年之计在于春”,其春夏秋冬语序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时间顺序基因之中。春节,简言之,便是每年初春的第一个朔日,它与太阳有关、与月亮有关、与地球有关、与恒星背景有关,与中国人的文化有关,与人类的文明有关……
以2001—2020年春节在公历(阳历)中的日期变化对照为例,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每过19年,春节将会在几乎同一天到来:2001年1月24日/2020年1月25日。中华的历法,使春节纪岁的正朔之日在公历1月20日—2月20日之间约1个月的历法时间公差范围内徘徊变动,但却保证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实际情况的综合纪岁、月、日的巧妙措施。它编穿了一串既要表达月亮相对地球,同时又相对太阳的美丽而又规律的中国式念珠。在这串念珠上闪烁了几千年的明珠——春节、元宵节、春分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秋分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无一不是对自然时钟分节分段的监测依据。这便是中国人观象授时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华民族的时空灵魂!
□张日月(作者旅居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