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中国蓝色贝雷帽闪耀中东
      发布时间:2014-02-05 10:06:0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李凌葵 邓忠开 摄

1月16日下午,中国赴黎巴嫩维和第11批工兵分队和第10批医疗分队第一梯队175名维和官兵圆满完成为期10个月的维和任务后,乘联合国包机平安抵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该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由陆军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成都军区联勤某分部等单位组成,在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成立维和工兵营和二级医院,主要担负排雷栽桩、维护道路任务和医疗救治、卫生防疫以及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他们在局势复杂的中东地区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用青春与热血,忠实履行维和使命,排查疑似雷区6200余平方米、发现和排除地雷142枚,完成各项工程建筑与设施维护任务3000余项,为当地群众义诊8449人次,赢得联黎部队司令部、其他出兵国维和部队和当地群众的尊重和赞誉。

“中国扫雷NO.1”

2013年7月19日,在“蓝线”B76雷场的交接仪式上,联黎部队西区司令官瓦斯科·安切洛蒂准将紧紧握住中国维和工兵营营长聂学政的手说道:“我必须承认,中国扫雷,NO.1!”

早在2010年,联黎部队司令部把B76雷场的清排任务交给其他出兵国扫雷分队。这个雷场在一片茂密的植被中,一条2米多宽的扫雷通道,弯弯曲曲地盘旋在陡峭山岩上。由于雷场情况十分复杂,3年来,扫雷分队费尽周折,始终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2013年7月,联黎部队司令部只好安排中国营完成这个雷场的扫雷任务。为了让黎巴嫩人民早点远离雷患,中国营连续作战,仅用两个月,便“拿下”了这个雷场。

 2013年6月18日,刚上任的联黎部队西区司令官瓦斯科·安切洛蒂准将点名视察的第一支联黎维和部队就是中国营,从那时起,中国营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这天上午,雷场的高温让人窒息,扫雷作业手下士黎力身穿厚重扫雷服,凭借娴熟的扫雷技能,不到20分钟就成功排除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反步兵地雷。观看了整个扫雷过程的瓦斯科准将对中国扫雷兵的扫雷技术赞不绝口。

临别前,得知中国营当天就排除地雷7枚,扫雷面积127.4平方米时,瓦斯科感叹道:“据我了解,联黎其他维和部队一天最多能排2至3枚地雷,你们的扫雷速度确实很快!”

10个月来,中国营创造了5天通过国际扫雷资格认证考核的记录,较联黎其他扫雷分队,扫雷数量最多、清排雷场面积最大。其间,德国、法国、印度等10余个国家前往中国营学习扫雷经验。 

“最亲近的邻居”

中国维和工兵营营区距离黎巴嫩提尔市的村庄主体区相隔数十公里,但当地村民却视中国维和官兵为“最亲近的邻居”。

2013年4月29日下午,在黎南部津巴布通村体育场交接仪式上,村长卡希亚米代表全村600余户村民向中国营15名官兵颁发了一项特殊的荣誉——“荣誉市民”证书。中国维和官兵为何如此受他们欢迎?

津巴布通村体育场由中国维和工兵营援建。由于津巴布通村离中国营将近20公里,援建期间,中国官兵只能吃住在工地,又恰好是雨季,作业条件十分艰难。卡希亚米好几次看到中国维和官兵冒雨施工,在工地帐篷边上晾晒被雨淋得湿漉漉的衣服。

“那段时间,官兵们真是苦!”卡希亚米说,这几年,其他维和部队为我们援建了不少工程,但大多都在城郊,只有中国官兵不惧条件艰苦,把爱心送到了偏僻村落。

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日不肯、库雷拉3个村庄,中国工兵营设置了对外医疗巡诊点。由于当地大多数人讲阿拉伯语,每次巡诊,要在当地雇员的帮助下,才能看得了病。虽然语言交流困难,但前来看病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2013年4月17日下午,日不肯村的小男孩哈比不慎从3楼摔了下来,手部关节受重伤,被父亲送到医疗点求救。军医姜世川马上为哈比进行紧急手术。当手术结束时,已是凌晨2点多。两个多月后,小哈比的手完全康复,一家人带着礼物来到医疗点表示感谢。

在黎巴嫩,平均3人便有一辆车,但交通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即便是在南部地区“蓝线”乡村,交通也较为拥挤。可是中国营的车辆每到十字路口,当地居民总会主动礼让,让车队先过。

“这是当地居民对中国维和官兵的一项特殊礼遇!”长期负责中国营与当地民众协调关系的联合国雇员多琳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中国工兵营的UN车辆(联合国工作用车)不会超速,不会随意鸣笛,不会占道,不会强行超车,每一辆都有独特的绅士风范。”

通讯员 邓忠开 孟磊磊(云南日报)

 

相关链接

2000年,为促成黎(巴嫩)以(色列)双方停火,联合国在地图上划定了一条总长121公里黎以临时边界线——“蓝线”。2006年,中国政府向中东地区派遣了第一支维和部队进驻“蓝线”。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名中国维和官兵先后在这片有965个雷场、占地面积约3900万平方米、埋设有100多万枚地雷的生命禁区里,以优异的成绩和广泛的赞誉,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余霞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