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楚雄州构建水乳交融的新型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2014-03-25 10:00:5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汉、回两个民族聚居的武定县狮山镇西和村,过去曾因山林、土地等纠纷,民族群众间互不往来。根据实际,楚雄彝族自治州紧扣“打基础,建产业,促和谐”主线,注重夯实民族团结经济基础,不断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水乳交融的新型民族关系发展,党组织以发展凝聚人心,脚踏实地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人人幸福生活的路子,现在西和村变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楚雄州委、州政府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和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经验、示范全省”的创建工作思路,将符合条件的县、乡镇、自然村纳入示范点进行重点帮扶、先行先试,打造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点。州级财政安排的民族机动金每年按10%递增,今年计划投入2100万元。民族事务费和7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得到保证,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向示范区倾斜,重点解决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资金。目前,武定、永仁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250多个示范点已经建成或有序推进。

楚雄市紫溪山脚下的紫溪彝村,10年前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住房破旧,通过政府有力支持,村庄变成了特色旅游村;苍岭镇马石铺村民小组的汉、回、彝3个民族,多年来相互尊重和帮扶,彝族向回族学习养牛、果树栽培等技术,回族学习彝族的手工刺绣、优质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三个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生动体现;大姚县赵家店乡以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植和民族文化提升并进,成效明显。楚雄州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3年来帮助20万扶贫对象实现了脱贫致富。

楚雄州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信任、放手使用,完善了少数民族干部交流机制,目前,全州有3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

(记者 李毅铭 通讯员 起永俊)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