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巍巍乌蒙挺起坚强的中国脊梁
      发布时间:2014-08-11 09:43:5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截至8月10日17时,云南省级共接收地震捐款40581.04万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受灾群众尽力提供帮助,各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在灾区不断上演。

7日下午,经过40多个小时的跋涉,奔波1200多公里,走过湖南、贵州两省,有“切糕王子”之称的新疆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带着重达5吨、价值50万元的切糕来到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将美味的切糕送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手中。“我希望通过新疆的切糕,带着新疆人民的一份心,给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阿迪力千里之外送来温暖。

“开饭啦!乡亲们都来吃饭咯!”带有浓重新疆口音的吆喝,“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把热腾腾的手抓饭盛给光明村黄家林社的受灾群众。8日上午,阿里木江等10余人用小货车载着牛肉、洋葱、胡萝卜、两袋大米以及500个新疆馕从鲁甸县城出发。6日晚12时从乌鲁木齐到达昆明时,他们一行才3人,队伍是在途中壮大的。开车送他们进入光明村的回族小伙马旭是鲁甸县青年创业商会的志愿者。村民颜安兰说:“他们从新疆跑这么远来给我们做饭,真的很感激。”

在本报记者拍摄的一组反映重灾区安置点生活的照片里,一群孩子的影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或是在帐篷外读书写字,或是在空地上奔跑嬉闹。孩子的笑脸天真烂漫,那是因为有无数人用自己的鲜血、爱心和汗水,为他们支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在国家实力强盛的基础上,拥有强大的社会救助力量和公众健康向上、乐于助人的心理积淀,这是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应有之义。若干年以后,鲁甸地震灾区孩子们将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人们有理由相信,到那个时候,他们童年的记忆中除了曾经的灾难和废墟之外,必然会有阳光、笑脸和来自社会绵绵不绝的关怀和温暖。

灾难,把铁骨铮铮的中国脊梁锻造得更加坚强

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举国上下同行动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中国力量始终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云南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救灾能力、互助能力、自助能力之中。

灾难是可怕的,它以摧枯拉朽之势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夺走我们朝夕相伴的亲人,把我们带到生存与绝望的边缘。但,灾难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坚强,灾难把铁骨铮铮的中国脊梁锻造得更加坚强。

灾难是考验,亦是明镜,灾区人民从废墟之上看到13亿各族人民的牵挂,看到党和政府、民间组织的全力付出,更照见团结一心所发出的感天动地的力量。

拯救每一个生命,救治每一个伤员,第一时间抢通生命线、交通线、电力线,最快的速度让灾区有干净的水、有粮食、有药品、有住所,把受灾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凭着这股感天动地的力量,我们在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努力中,鲁甸速度,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有党和国家,有人民子弟兵,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我们不怕,我们的未来有希望。”对于未来,灾区群众充满信心。

灾难面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将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鲜红的党旗插在最艰险的地方。

在地震中,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痛失8位亲人。为了安置受灾群众,他却连逝去亲人的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每当听到受灾群众诉说失去亲人的痛楚,他只能背过身去偷偷抹一抹眼泪。

地震发生后,曲靖市会泽县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立安家房屋全部倒塌,但他没有想着先抢救自己的家人,而是立即打电话给11个村民小组长,并与另外两名村干部分头赶到有人员伤亡的3个村民小组,挨家逐户清点人数,排查人员伤亡情况,组织救援。

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社小组长周清顺带领村民抗震自救,连续工作三天没有睡觉。地震时,自家房屋倒塌,降压药被掩埋,他5天没有吃药。因脑溢血复发抢救无效,8日凌晨去世,年仅43岁。

“第一时间抢救生命,第一时间让群众有吃有住。”“我们是党员干部,现在是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受灾群众没有吃之前我们不能吃,受灾群众没有住之前我们不能住。”在震中龙头山,党员干部纷纷戴上鲜艳的党徽,亮出身份,靠前抢险救灾。在地震灾区,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坚定的担当和责任。

面对灾情,人民军队用行动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优良作风,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军队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行动能力——

10余小时,救援部队已覆盖鲁甸、巧家、会泽3县重灾区;20多个小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万余人、13支医疗队和4支防疫队全部进驻13个受灾最重的乡镇。

“子弟兵来了,我们有救了。”这是群众最直白、最朴实的念头,更体现出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极大信任。在余震不断和随时可能发生塌方、泥石流的危险环境中,救灾官兵展开了拉网式搜救。

3日,第一时间赶到震中的民兵突击队连夜在废墟中救出15名被困群众。

4日,武警云南总队曲靖市支队的140名官兵第一时间赶赴交通中断的翠屏村,救援重伤群众40人,在单边10公里的路上运送伤员14个来回。

5日,成都军区联勤某分部官兵成功救出了一位被掩埋近50小时的88岁老人。

6日,银屏村一位被困68小时的妇女获救……

在救援队伍强忍饥渴与死神赛跑的路上,受灾群众一次次将分发到的矿泉水和干粮、将地里刨出来的洋芋、摘来的西瓜往战士们手里塞,但一次次被婉拒。高强度的救援,让群众心疼,怕救援队伍身体扛不住,群众从已成废墟的家园中刨出锅碗、腊肉,给战士们做饭。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军政军民关系,在这场抗震救灾硬仗中再次展现。

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举国上下同行动交出这样一份答卷——中国力量始终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云南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救灾能力、互助能力、自助能力之中。

中国,用对待灾难的表现彰显了民族成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理解。

面对灾难,我们为逝者哀思,更为生者铺展希望的道路;放下巨大的悲痛,我们携手并肩,创造一个崭新家园。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更有能力,在党的领导下,把脊梁挺立在高山白云间!

(统筹与执笔:记者 徐体义

何侃 柴红飚 谭晶纯 田静 朱毅

王廷尧 雍明虹 杨建华 崔仁璘)

责任编辑:陈怡希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