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前夕,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3日举办开放日活动,让采访团记者实地了解粮食产量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采访团一行清晨出发,上午10时到达富民县东村镇在乐村委会。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粮食产量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的。每5年一次,由国家统计局进行抽样,由县调查队负责对本地抽到的村子的粮食产量进行抽样调查。
2010年新一轮样本轮换后,云南省的国家农产量调查县有39个、调查点(行政村或村民小组)430个。全省有近500名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从事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现场调查工作。
在乐村委会副主任杨世生兼任农业辅助调查员4年了。说起今年的稻谷产量调查,杨世生如数家珍。他说,按照富民县调查队的要求,他8月份就把村里种稻谷的地块理了理,按稻谷长势的好、中、坏,选择了三个块地作为抽样调查的样板。在征得老乡同意后,准备在其收割前两天,会同富民县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一起,对样板地进行“实割实测”。
据介绍,杨世生做的“准备工作”,调查队的标准说法是“踏田估产”。在“踏田估产”的基础上,3日中午12时,富民县调查大队队长张国发带领工作人员和杨世生一起,对杨世生选择的一块样板地进行了“放置样本、实际割取”。也就是在样板地的不同方位选择3个地方,分别收割10平方尺面积的稻谷,并分装在3个样品袋中,当场称出重量,分别是4.64公斤、5.25公斤和4.78公斤。
这些程序完成后,调查队工作人员将样本袋中的稻谷进行脱粒,并晾晒在村委会场院里。据介绍,之后还将完成测湿、过秤、扣除水分杂质、计算合理损耗等,就可以推算出抽样地块的单位面积产量。这些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直接上报至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国统计的粮食按生产季节分类可分为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品种分类可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而粮食产量是指当年某一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生产量的总称,通常也称为粮食总产量。
粮食产量数据的采集和汇总都是来自农户和田块的调查样本。每一个样本都落实到村民小组。由各省的调查总队,以及地(市)、县调查队负责完成。一是对播种面积的调查,在基层建立农户和种植田块的台账,由县调查队调查人员和村辅助调查员一起定期收台账、核实播种面积。二是对单位面积产量的调查。从前期准备开始,经过“踏田估产、等距抽样”“放置样本、实际割取”“脱粒晾晒、测湿过秤”“计算标准水杂率”“损失率估计”“样本地块单位面积产量计算”等标准化过程,最后测出调查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这个过程简称为“实割实测”。单位面积产量与播种面积相乘,就取得对产量的估计。
这种抽样调查完全是依据第一手采集的信息,有效避免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从统计学上说,抽样调查可以用合适的样本取得对变量的总体值有精确度保证的估计,成本低、精确度高、灵活性强,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采用和认可。
记者 张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