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 培育滇中经济引擎
      发布时间:2014-10-22 17:57:0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近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出炉,这个编制工作历时5年多的总体规划有何亮点?滇中城市经济圈对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避免滇中地区各城市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如何打破圈内各州市(县、区)的行政壁垒? 请看本报记者对省发改委主任王喜良的专访——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 培育滇中经济引擎

省域经济的增长点、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身负以上定位和目标,肩扛如此重任和担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北部在内的滇中地区被国家赋予了厚望。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域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西部区域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集中分布的地点,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对经济区域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城市的集群,被称为“城市经济圈”。作为我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2012年,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29%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省44.06%的人口和65.56%的生产总值,其发展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全省跨越发展,更事关我省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然而,滇中城市各自为政的发展已使滇池盆地不堪重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迫切需要打破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更宽的视角和更广的空间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为落实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部署,刚刚出台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借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保障措施、保障能力和政策支撑”作用,着力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束缚,通过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战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共同发展和扩散带动。

A

关于滇中地区战略定位

《规划》对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定位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

1记者(以下简称“问”):国家对我省滇中地区战略定位有何考量?

王喜良(以下简称“ 答”):滇中地区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层面的有关规划和文件对滇中地区的定位有以下几个: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将滇中地区定位为“省域经济的增长点”。二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滇中地区作为全国的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三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滇中作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四是《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将滇中地区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培育。五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滇中城市群作为积极引导培育的新地区性城市群之一。

国家提出这些定位的主要考量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国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在西部省区选择一些区域重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滇中地区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是国家优先考虑的区域,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强化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国家越来越重视内陆沿边开放,滇中地区作为我国面向西南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形成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完整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

再次,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日趋突出的当今,滇中能否成为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确保全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宏伟战略目标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乃至支撑全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需要从国家战略视角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加快发展,促使滇中能够成为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发动机。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