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财富 > 正文
“早籼改早粳”增产潜力大
      发布时间:2014-07-08 11:44:3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6月底,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掌村150亩优质杂交粳稻替代早籼品种种植示范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经专家测产验收,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滇禾优34”、“滇杂46”两个滇型杂交粳稻表现良好,“滇杂46”亩产达802公斤,“滇禾优34”亩产达608公斤,均比当地种植的早籼品种增产20%以上。

“滇禾优34”与“滇杂46”积累了众多优良基因:“滇杂46”连续两年在普洱示范种植均保持了稳定高产性;首次引入普洱示范种植的“滇禾优34”米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被专家称为可以媲美东北大米的杂交粳稻。二者的示范种植成功,为普洱推进“早籼改早粳”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意味着比东北米还好吃的大米也能在普洱大片生产。

从2011年开始,云南农大稻作所率先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双季稻区开展杂交粳稻替代早籼稻种植并获得成功。同时,云南农大稻作所还筛选出“滇杂35”、“滇杂46”、“滇禾优34”等一批出米率高、米质好、卖样佳,适于双季早稻、可替代早籼的滇型杂交粳稻品种,构建起勐海中海拔稻区“早粳晚籼”双丰收稻—稻复种模式。

云南农大水稻专家谭学林教授介绍,“早籼改早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有利于优化稻田耕作制度。我省早籼种植期间常因“倒春寒”而影响产量,选育耐寒的杂交粳稻替代籼稻种植,避开了早籼稻区低温对粳稻产量的影响,可早播早收,从而解决早稻收割与晚稻栽插的矛盾,对双季稻推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4年来,滇型杂交粳稻累计示范推广17190余亩,平均亩产增67公斤,共增稻谷115.17万公斤。云南农大稻作所率先在传统籼型双季稻区开展籼改粳试验示范推广成功,为我省乃至全国稻谷生产提质、增效、安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