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国际论坛 记者 杨峥 摄
6月4日至5日,主题为“遗产保护·旅游发展·社区繁荣”的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系列论坛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举行,此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承办。
期间,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管理者聚焦石林,共同探讨遗产地保护管理、遗产地社区繁荣和旅游产业发展三者的关系。
主题
世界遗产该怎样利用?
世界遗产作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给遗产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物质生活的提升。然而,也为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
2007年6月27日,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在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了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联合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南石林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遗产,第6项世界自然遗产。
石林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地球自然迷宫”、“大自然雕塑博物馆”。
“石林申遗最大的成功就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百姓在保护区中生产生活,而不是破坏景区景点,游客也能与当地居民友好交流。”石林县委书记王冰表示,希望通过举办世界遗产论坛,从理论的高度、世界的角度、人文的厚度关注石林,进一步做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个世界性永恒的话题。
一般而言,世界遗产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存地,是进行文化传播、大众科普教育的实践场地,也是当地原住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因其多元的属性和多样的利益相关者,相应有了多重保护和发展诉求。而旅游产业作为一种遗产利用模式,为遗产地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和社会关注,同时也为遗产地保护工作中多种关系的协调带来了挑战。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主任刘佳福则表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记载着地球演变的历史和生命的进化,折射着几千年来各民族精彩纷呈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积淀。遗产地既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是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宝贵资源。促进实现中国世界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热点
遗产地只能用来旅游吗?
如何做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实际上,需要通过推动政府、公众、专家、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多方合作,才能实现遗产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李如生介绍,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有45处,位居世界第二,涵盖了世界遗产全部10条标准。世界遗产对旅游的贡献包括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服务业等带来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开发、利用,甚至过多关注旅游品牌效应和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效应,也给旅游长远发展带来威胁。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峰认为,遗产地具有旅游、教育、科研、国际交流等多重功能,而目前旅游成为占据主体的单一化利用方式。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案例研究启示我们要加强地方社区的责任意识教育,应通过与地方社区的学校进行合作,增加参与和体验项目,注重对年青一代的教育,将教育、科研、交流等功能与现有旅游功能进行结合,引导地方社区从遗产地的‘利用者’转向‘守护者’。”
如何考虑遗产地多元化的利益相关主体、多重保护和发展要求,让当地社区受益?如何管理不同利益相关者?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指出,中国遗产旅游目的地发展先后经历资源、制度、资本与创新驱动4个阶段,它们不断作用于旅游目的地发展,推动旅游地演变;不同的发展动力和阻力,使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然而,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必须明确当地居民、政府、游客对遗产地保护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泰国国立政法大学沃尔特·杰米森教授特别强调,遗产地旅游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外面的机构,还要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其中,成为重要角色,逐步实现合理、可兼容的发展;需要重视当地社区受益的情况,而不仅仅是旅游的人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庄优波老师指出,旅游、当地气候条件、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设施、环境污染是亚太地区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现状负面影响因素的前5位,而我国最受关注的几大问题是游客规模,社区发展和缓冲区、周边问题。
庄优波的对策是,从遗产地的区内管理扩展到区域协调。如美国国家公园界外管理的认识和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学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再如九寨沟,一方面,区域从遗产地受益,每张门票有9元回馈社区居民,居民也可参股获利;另一方面,遗产地也面临区域问题。采取人流和汽车分流,交通合理配置,而2001年5月开始实行的“沟内游沟外住”同样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视点
云南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
5个世界遗产的存在让云南引人注目。认知它们的物质和精神价值,明白云南的本质不是现代化,不是高科技,而是那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依然留下的珍贵自然与文化遗存,那才是人类的财富。
一个地方成为世界遗产地,拥有这个身份后,会为这个地方带来什么?
“1961年,我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看到金钱豹,四面八方有长臂猿的叫声。”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汪松坦言,50多年,环境变了,生态变了,与云南拥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桂冠匹配度降低,我们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东西?选择生态旅游还是商业旅游,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