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云南发展旅游尤为重要。
《对未来遗产地旅游发展压力的应对》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老君山保护管理局局长张学民的主题发言。据介绍,老君山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包括强化行政管理职能,严格资源保护;扶持社区经济发展,提升社区发展能力;重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重产业培育,扶持生态项目;重科技推广,实施能源替代;重宣传教育,加强技能培训;重有序参与,提供就业机会,逐步实现产业优化、生态优良 、旅游优质。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刘红纯针对云南的遗产地建议,“控制规划,在开发前规划先行,如石林分期逐步开放,从大小石林到乃古石林,再到大叠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关注社会服务的功能和利益相关者,实现互利共赢。”
“云南是地球上的幸运儿,作为一个拥有5项世界遗产的省份,云南将谨遵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努力保护传承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同时,与其他世界遗产地一样,我们也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实际问题。”省住建厅副厅长郭五代表示,通过此次论坛,学习到国内外好的经验和方法,云南将努力寻找适合实际的遗产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模式与方向。
案例聚焦
石林遗产地的村民过得咋样?
云南石林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较早发展旅游观光业的著名景区,石林喀斯特被认为是世界上石林景观的最佳典范,被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所发现的各种石林地貌的经典样板。
2013年,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课题组选择了石林遗产地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12个村子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景区环境被建设,村寨环境被整治;整体喀斯特景观被保护;部分村民被景区吸纳;旅游经营活动被部分村民参与;部分村民土地被征(租)用;个别村寨被迁移。其中个别性结论包括,搬迁矛盾较为尖锐、旅游开发受到限制、贫困村寨问题突出和部分遗产保护堪忧。”
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教授邓永进说,在石林喀斯特世界遗产地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小不同的75个自然村落,2013年末有村民6.77万人。石林喀斯特申遗成功后,对该遗产地农村社区发展同时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石林在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复杂,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矛盾,甚至各主体之间相互冲突。石林地方政府和遗产地管理机构为了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化解矛盾,做了大量的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石林县县长张勤勋说。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云南大学合作,开展石林课题研究。通过探索和研究,石林在遗产地旅游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和面临的突出挑战,使其当之无愧成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
记者 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