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一方欢乐一方苦 如何化解广场舞的尴尬
      发布时间:2014-09-09 11:13:4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居民烦恼

噪音扰民跳舞“变味”

记者调查发现,碧鸡广场四周都是公路,离住宿小区还有一段距离,看似不会影响周边人休息,但这里不仅有舞队的各种音乐声,还有唱歌的、打鼓的、儿童娱乐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即使记者站在对面的公路上,都能听到嘈杂声。记者和大妈们聊天时,说话都得凑近耳边大声说,才能听清彼此的说话声。

记者走访了周边的9位市民,其中6位居民明确表示,广场舞的噪音对自己有影响。离广场不远处就是区政府办公楼,值班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广场舞虽然早上也有人跳,但队伍少,声音并不大。傍晚跳舞的人多,大家都会放大音量,这样对周边肯定有影响。

“每天早上7时多到晚上10时左右,几乎都有人在跳广场舞。”在秋禧巷小区楼下小店的秋女士说,自己每天都是听着各式各样的广场舞音乐过来的,都听出了“规律”。“每天基本固定有3种类型的队,靠广场中央的是民族风、彝族左脚舞;入口处是火爆的流行歌曲;中间过渡带是交谊舞,不时还会有各式各样的队伍加入进去,多的时候整个广场上满当当都是跳舞的人。”孙女士说:“天热的时候,听着震天响的大音响真心烦。”

说起广场舞,家住秋禧巷小区的李先生一脸的无奈:“跳广场舞我不反对,老年人活动活动身子骨,年轻人减减肥,应该是好事。但现在的广场舞却越来越过分,不但唱唱跳跳,还开始打起了鼓,敲起了锣,而且一敲就是将近两个小时。我每天下班回家只想安安静静休息会儿,但是广场舞让人不得安宁。”

记者调查时了解到,在居民小区中跳广场舞也遭到多数居民反对。位于学府路上的“花香十里”小区某栋楼前,挂着该幢居民凑钱买的条幅,表示不欢迎大妈们在楼下跳舞。小区里的小广场不能跳了,社区的广场也被投诉,广场舞该何去何从?

专家观点

跳广场舞需规范多理解

“我们对大妈们跳舞也表示理解,可她们也应有点自觉性,不然时间长了任谁都受不了。”李先生表示,他家里也有老人在碧鸡广场跳舞,他本人也支持老人锻炼身体,可有两次实在受不了噪音,只有选择报警,为这事还与老人闹得不高兴。

一边是退休后闲在家里希望能与朋友们外出活动健身的老年人,另一边是因工作辛苦期望回家后有个安静休息环境的上班族,双方对于生活的不同需求,导致了广场舞成为双方争端下的一个牺牲品。

“广场舞这事让社区、警察都感到头痛。”在碧鸡广场值勤的周警官说,以前他常接到广场舞扰民的投诉,他也只能去劝大妈把录音机音量关小些,可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而现在,在周围一片反对声中,大妈们也注意到音量的问题,投诉少多了。周警官表示:“只有考虑他人感受,顾及公共影响。这样广场舞才不会影响到大家的和谐相处。”

云南老年人心理干预机构的专家张峻义分析道,退休后老人的社会价值感突然降低,一下产生失落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会让老年人感到被社会遗弃、遗忘。因此,大妈们跳跳舞也是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她们需要让社会关注,让她们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张峻义介绍,现在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都市高楼林立,公共空间却比重不高、布局不合理,没有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大城市缺少健身场地的现象很普遍,稀缺的健身环境才是广场舞扰民的根源。

记者调查中也发现,现在不少小区缺少配套的公共娱乐和文化广场等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户外锻炼和公共娱乐及消遣需要,一部分老人只能把公共场地当成文化广场使用。不少受访者建议,各地政府应加大老年健身场地的投入,从源头疏通,让大妈们有更多舒适的、不对他人构成噪音污染的体育健身场所。

记者 曾滨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