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魂 爨乡腹地兴起书法热
岁末,走进陆良县城,爨文化公园内人头攒动,一片繁荣景象。由老年活动中心、爨文化广场等多个部分组成的爨文化公园,成为传承陆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顺街而行,来到县城南门外真理街大觉寺,千佛塔屹立于门前,县博物馆置身于殿后,碑廊里20余通古代碑刻和博物馆陈列着本地出土的文物,为了解陆良悠久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文物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其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挖掘历史文化是很重要的。”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博物馆馆长王洪斌说道。
在陆良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笔画繁琐的“爨”字,当地一直流传着“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的“书写口诀”。代表爨文化的两爨碑,串联起的是一个王国的命运与一个地区的变迁,它书写的民族融合、民族和谐、民族团结的文化内涵,千年来不断传承,最终内化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厚度,为陆良人世代铭记。《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发现带动了当地的书法热潮。目前,陆良有6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成为当地文化部门的一个骄傲。
“爨碑的发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陆良的文化氛围因它而变得浓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陆良县爨文化研究会会长、爨乡书画院院长周康林说,自2008年以来,全县有20人次荣获全国“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在全国刻字艺术作品展中形成了深受广泛赞誉的“陆良现象”。
外地游客到陆良在看过爨碑和书法之后,接下来应该了解滇剧了。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云南流行的民间声腔曲调相融合,百余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清光绪年间,陆良籍俞小九和张桂芳在昆明学戏回乡后在陆良播下了滇剧艺术的种子。2012年,为保护陆良滇剧,陆良县成立了“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展演中心”,滇剧之花继续绽放在爨乡大地。
“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和促进了戏曲文化的繁荣,改革开放后,滇剧走向市场化,这让很多观众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滇剧。”陆良县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展演中心主任潘吉光介绍,近年来,陆良县利用爨氏故里、爨文化发祥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在弘扬滇剧,挖掘、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去年在演出完成了“文化惠民下乡”近100场外,还组织部分演员到台湾等地进行商演。
惠民为先 文化大户遍及山乡
金龙当空舞,文化富农户,唱响爨乡坝,政策人心鼓。农民从自娱自乐到自办自演,发展为文化经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文化大户,托起陆良“文化特色县”的招牌,成为推动陆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农村演艺事业的红火,使全县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更为合理。“泥腿子”成了“台柱子”,这在陆良早已不是新鲜事。“去年共演出150多场,全年毛收入有100多万,公司演出服装道具、音响设备等固定资产目前有300多万。”陆良正点演艺公司负责人申桄寿侃侃而谈。他说,公司于2004年投资10万元建立,由初期的3人发展成为拥有30多名员工的文化大户。
陆良县采取“政府扶持、部门指导、群众自办、市场运作”的办法,通过培训辅导、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等不断推进以农村文化户为主的农村演艺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大户蓬勃发展。目前,陆良县共有成规模的农村文化大户139户,演职人员3000余人,年经营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
“政府很支持我们的演艺事业,去年县文产办还支持了一批演出设备,演出节目的题材都取自于农村民间生活,生意好的时候还有点忙不过来。”马街镇牡丹艺术团团长许明文信心满满。
近年来,陆良县委、县政府大力挖掘、整合农村文化潜力,多举措大力扶持文化专业户发展,农村文化户和文化联合体数量不断递增,经营范围不断拓展,文化品位逐年提高。2011年,以财政担保贴息小额贷款为依托,为8户农村文化经营户,共发放100万元无息贷款,帮助其解决资金瓶颈问题;2012年,对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并对文化户应具备的条件、奖励标准及办法、考核管理程序等做出了规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农村文化经营户享有与其他非公经济行业同等优惠政策的扶持;2012年起,每年由县级财政列支15万元,对5个文化村和5家重点文化大户,分别给予两万元和1万元的资金扶持。通过完善产业政策,打造平台,强化服务和协调,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产业为核 文化与旅游齐头并进
陆良的汤官箐自古就有烧陶的历史,只是所产陶器多为民用,艺术价值不大。而爨文化的推广需要新的载体,在这一背景下,将爨体书法附着在陶器上成为最好的选择之一。
陆良爨陶艺术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展柜上,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附上极具神韵的爨体书法,可谓极美之物。“单是这一道工序,打磨好一件陶器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在此之前,会有制泥、拉坯、雕刻等10多道工序,一件作品前后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公司负责人王江雁介绍到。
“爨陶的开发,这是一个推广爨文化很好的载体,也是文化转化为财富的具体表现。”县文产办主任金耀说道。
负责为陶器制品书写文字的周康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陆良县爨文化研究会会长、爨乡书画院院长。“爨陶是我们2012年才开始推出的作品,前期一直都在尝试阶段,现在各项技术已基本成熟。”王江雁坦言,“爨陶的工艺更多是从建水陶以及景德镇陶器的制作方法上模仿改进而成,要想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很难,我们只有在追求工艺精制的同时,在上面附着更多的爨文化。”
“爨陶的开发对历史文化无疑是有帮助的,但要想真正扩大爨文化的影响力,让爨文化成为家喻户晓的陆良名片,还必须依靠旅游来拉动。”在金耀看来,陆良的爨文化对于云南的影响很大,如果能把陆良的中源泽湿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将其打造成为辐射周边地带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发扬传承爨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共赢”。
立足历史,陆良文化有了厚度。面向未来,发展空间急速拓展。正是有了这样自古而今的清晰脉络,才带动了陆良文化走向全面繁荣。2012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3亿,占全县GDP的4.7%,成为陆良国民经济又一大产业。
记者 张明磊 实习生 徐正萍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