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组记者在加尔各答“中国城”采访。 >>>>点击查看更多高清大图
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当地时间6月21日17时,“中国城”的小广场人声鼎沸,传统舞狮队威风凛凛,一边是饺子、油条、油饼等中国传统小吃,一边是四邑会馆粽子飘香。
循着端午节的香味,38岁的华侨陈永康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邓丽君的《梅花》。
“这是当地华侨举行的首次端午节庆典,我女儿专门从香港过来参加活动。”年过七旬的陈广会,坐在椅子上看到同胞有些激动。
华人社区传统民俗在加尔各答颇受关注,更多的则是一份沉甸甸的50年记忆……
50年变迁见证小镇兴衰
狭窄的道路,年久失修的房屋,在泥泞中疾驶而过的摩托车,塔坝“中国城”和加尔各答市郊的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区别。
在这个印度最大的“中国城”,路上能见到的中国面孔并不多,连小商贩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印度人,只有偶尔可见的中文招牌和中式楹联。
“我小时候,这里的华人至少有2万多人,现在不到1000人了。”在塔坝经营中餐厅的谢应兴说。
皮革业和以皮革为原料的制鞋业曾是加尔各答华人最主要的职业,鼎盛时期加尔各答有200多家华人皮革厂,每天处理的皮革量占全印度的五分之一。华人的皮革产品不仅销往印度各地,还出口海外。
66岁的谢应兴祖上是广东梅州的客家人,7岁的时候就和父母来到了塔坝。在塔坝接受完华文学校的教育,又在本地的餐厅打工5年后,26岁的他接手了父亲的皮革生意。谢应兴说,他的3个女儿已经入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籍,2个儿子则和他在塔坝一起经营餐厅和旅馆,还在塔坝唐人街新开了一家有20多个房间的宾馆。
历经50年历史变迁的塔坝“中国城”,也折射出半个世纪以来中印关系的跌宕起伏。
中印关系升温
濒临印度洋的加尔各答,因印度诗圣泰戈尔和电影《流浪者》而为中国人民所熟知。
近年来,中印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使两国关系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如今,随着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经贸交往的深入,加尔各答有望成为中印新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中心。
中国的昆明与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是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两端。事实上,走廊的两端并不遥远,直飞航班只需两个小时就可互达。中国的海尔、华为、中兴通讯、中钢集团等已纷纷到印度进行投资合作,云天化、云铜集团等大批云南企业已与孟印缅开展了多项合作。
如今,已经运营了8年的东航昆明到加尔各答直飞航班,每天一班的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大量的印度商人以及中资企业员工由此往来两国。
印中文化交流日益融洽
印度华人集资创办的培梅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华人学校,自1950年开课以来,培养了许多当地华人子女,见证了他们的生活发展与变迁。近年,培梅中学因华人数量减少而停办,一直作为当地华人文化活动中心。
几年前,谢应兴和社区的几个华人一起发起了印华文化发展协会。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协会都会在唐人街举行舞狮等传统文化演出,也吸引了不少印度人的关注。”
陈永康就是印华文化发展协会的积极分子,“我爷爷那一辈就来了印度,我现在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由于父亲与他都出生在印度,他已经不会讲中文了,他希望将来更多印度人可以了解中华文化。
表面虽然破旧的塔坝中国城,蕴藏的却是勃勃生机。
随着中印关系再度回暖,处于建设中印新丝绸之路历史十字路口的小镇,机会与挑战并存,这座中国城或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记者 杨之辉 王雪飞 连惠玲 祖红兵 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