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畹町桥:沧桑巨变 足音相同
      发布时间:2015-07-19 10:53:0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7月9日一早,晨曦中的畹町桥上,一批批游客正以合影的方式铭记这座载入反侵略史册的桥。不远处,中缅边民、往来的车辆陆续通过第三代畹町桥通关入境。边陲小城——畹町,渐渐热闹起来。

九谷河两岸,一边是中国畹町,一边是缅甸九谷。河上,那座横跨两岸、已成景点的畹町桥,昔日曾送别为国浴血奋战的远征军,走来怀揣拳拳报国之心的南洋机工;将侵略者赶出国门,告别血与痛的抗战烽火,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0年沧桑巨变,它见证的是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捍卫和平的不屈和奋争,目睹的是中国从羸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变迁。在穿越时空的历史中,畹町桥上始终回响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息的足音。

抗战之桥 铸就国魂

畹町是我国西南通往东南亚的捷径,畹町桥作为中缅两国的界河桥,是祖国西南之门户,滇缅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320国道之终点。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缅甸腊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达印度。

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畹町桥自诞生之日,就承载起不平凡的使命。

畹町桥的前身,是一座横跨中缅两岸的木桥,千百年来马帮由此往来贸易。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我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军封锁,为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万同胞踏上筑路征程。1938年,“滇缅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同年,木桥被拆除,一座能承载10吨卡车的单孔石拱桥出现在九谷河上,畹町桥登上抗战的历史舞台,成为“滇缅公路”的重要枢纽。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回响两岸的悠悠马铃声,被隆隆战车声取代。

“陈团圆,这就是我的父亲,当年他从新加坡回国参加抗战,专门往来滇缅路运送抗战物资,不知在畹町桥上跑了多少个来回。1944年他被日军杀害时,我才3个月大。”指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71岁的叶晓东说。纪念碑上的上千个南洋华侨机工的名字,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个人的故事,他都能随口说出一二。对于叶晓东来说,南洋华侨机工,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

“滇缅公路通车后,急需大批车辆及汽车驾修人员。此时,毅然告别父母妻儿,回到祖国踏上抗日征程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历尽艰辛,将一批批国际援华物资,通过畹町桥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从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向国内输送的抗战物资达45万多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的抗日战争。”遥望畹町桥,叶晓东为自己是南洋机工的后代而自豪。

“来,我们在桥上合影。”今天的畹町桥上,听到的是这样的邀请。祥和中,走进建在一旁的中国远征军抗战文化走廊,战车、枪炮、军装……当年10万远征军壮士集结桥头,跨出国门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壮烈场面浮现在眼前。

1941年,日军集结重兵进攻缅甸,欲切断滇缅公路。为保滇缅公路畅通,1942年3月,10万远征军跨过畹町桥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一座边界小桥,就此载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为祖国立下奇功。

1942年5月3日,日寇以胜利者的姿态踏过畹町桥,滇西大片国土随之沦陷。

1945年1月初,随着著名的黑山门战役和回龙山战役的告捷,中国军队将日寇从畹町桥驱逐出国门,滇西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开光复国土之先河。败退的日军为阻挡追击,炸毁畹町桥。同月,中美两国工程兵在被炸毁的石拱桥旁架设了一座钢架桥,这就是第二代畹町桥。

今天,这座钢架桥虽已陈旧斑驳,但曾经的辉煌,仍让它无上荣光。

外交之桥 见证友谊

“周恩来总理和缅甸的吴巴瑞总理曾步行经过畹町桥,被传为中缅两国友好的佳话。”7月9日,畹町桥畔,北京古城中学的历史教师王云会向学生们讲述。

1956年12月15日,当时正在缅甸访问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陪同缅甸联邦总理吴巴瑞等400多名缅甸贵宾,取道缅甸九谷,步行走过畹町桥入境,参加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开启了中缅友谊新时代。

如今,九谷河两岸鸡犬之声相闻,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胞波”情谊被不断地续写。买菜、看病、读书……畹町桥将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环境好,蔬菜价格便宜。”缅甸姑娘杨清菊隔三差五就会跨过畹町桥到畹町买菜。像杨清菊一样跨国买菜、修车、买日用品、走亲戚早已是两国边民的生活常态。

7月9日中午,畹町边境检查站,戴着红领巾的10岁缅甸女孩通关入境。“我在畹町小学读三年级,到中国读书很方便,像我一样的缅甸学生有好多呢。”“为方便学生出入境,我们开设了跨境学生人员通道,每天有130名左右的缅甸学生到中国来读书。”畹町边检站检查员邹道宽介绍,随着通关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两国边民过境更加方便、频繁,今天从6时30分开关到现在已验放了500人;现在是淡季,口岸日均往来700人至800人;果蔬交易旺季,一天能有3000多人。虽然边检站晚上10时闭关,但遇到缅甸边民需要紧急就医等特殊情况,边检站都会打开“绿色通道”。

2014年,畹町边防检查站共管理出入境人员806903人次,检查出入境车辆270337辆次。今年,截至6月底,共管理出入境人员463163人次,同比上升17.2%,检查出入境车辆157714辆次,同比上升8.2%。

商贸之桥 再续辉煌

“你们来晚了,要是早两个来月,就可以看到畹町桥上拉西瓜、海鲜、甘蔗入关的车一辆接一辆,每天有500来辆大卡车入境。”畹町工委招商引资合作局副主任黄成学说。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平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畹町渐渐焕发勃勃生机,畹町桥成为中缅两国的“经贸桥”。

1951年,畹町口岸建设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也是我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畹町成为首批国家一类口岸,担当起进出口货物贸易的重任。

改革开放之初,畹町首开边境贸易之先河,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中缅两国边境的共同繁荣。上世纪90年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畹町,边境小城空前繁华,有人叫它“小深圳”,有人称它“小香港”。

为了适应发展,1993年在老畹町桥旁,中缅双方共同出资修建了一座更为宽敞、通行能力更强的钢筋水泥桥,即第三代畹町桥。

随着我省多个对缅口岸异军突起,畹町的商贸也曾一度落寞。

如今,“一带一路”和把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施,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工作的推进,畹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畹町桥再续辉煌。“近年来,畹町口岸的进口物资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结构在发生变化。”黄成学介绍,出口方面,由小型农机具向卡车、纺织品为主的商品转变,将来的贸易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今年1至5月,畹町口岸进出口额达到7亿元人民币。

风雨沧桑数十载,历经三代的畹町桥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和平发展的热望与奋斗,连接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记者 张锐 刘祥元 崔仁璘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