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佤山仍旧青葱翠绿,香气四溢的茶园是佤族群众致富的命根子,也是许多村委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产业。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帅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委会。据村支书田红梅介绍,去年开始,岩帅村按照经济实体+大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成立了岩帅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与大户和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村里出土地和设备,大户负责经营茶厂,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以劳力入股,负责茶叶种植、管理、采摘。
按照协议,4个茶叶大户每年共给予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6.08万元分红,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以每亩土地30元给予分红,再加上荒山荒坡的退耕还林补贴,村集体经济去年就有超过16万元的收入。“我们将这笔钱用来开展支部活动、建设公益设施,充分解决了以往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的困难,老百姓满意,党组织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来自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班色茶厂老板王应荣就是4个茶叶大户之一,他说:“我们来办厂,村委会从水电路建设到机械维修都帮助我们,使用村里的设备,依托已有资源,起步就容易多了。”班色茶厂每年给予开发中心分红8000元,今年已销售20吨干茶,产值40多万元。去年产值60万元,利润8万元。
据沧源县委组织部陈礼军部长介绍,抓住“双推进”的契机,该县的组工干部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村情、民情“开药方”,目前已在全县93个村(社区)全面推开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今年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201万元,最多的村达42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13年年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在武定县插甸镇萌芽,经过去年全省试点推广,今年起这项工作已经在云岭大地遍地开花。全省各地纷纷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盘活股本来源,灵活开展合作,成效初显。
除了像岩帅村这样的产业拉动模式,以昆明市西山区妥吉社区为代表的城市社区还以固定资产、林地等入股发展生态农场、乡村旅游等,开创了股份合作经济的城市拉动模式。
曲靖市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圩村等城镇化较好的村(社区)依托实体公司为当地居民提供卫生、绿化、家政等服务,灵活开创了服务创收模式。
禄劝县秀屏社区等地还以本地资源和管理服务入股,引进外地农业龙头企业共同经营,以招商合作模式获得收益。还有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五山乡石头寨村等为代表入股企业共同开发的当地水利矿产资源的资源开发模式。
在省委组织部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的思路引导下,各级组织部门以问题思维为指导,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指导思想,通过部门挂钩、领导蹲点、干部结对等措施,将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和村集体资产资源整合盘活,精准帮扶,不仅夯实了基层党建,还带动了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截至今年5月底,省州县3级共有2633个单位在3250个村(组,社区)开展股份合作项目3527个,共涉及资金97.17亿元。牵头单位、开展村组数、启动项目数等比去年年底翻了一番,撬动资金规模是去年底的5倍。今年下半年,全省还计划启动股份合作项目1932个。
记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