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的“3·15”虽然过去了,但消费行为每天都在发生,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是一个需要时刻进行关注的话题。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包括一些4S店小病大修牟暴利,网上购物维权难,不明来路的保健品存在质量隐患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们。
“3·15”本名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都在发生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权益维护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问题。从“3·15”再出发,积极维护公众的消费权益,需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制度护航 为“互联网+”领域拓展空间
谢建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确,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连通一切变得可能,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注入互联网因子而更加充满活力。借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风口”,许多处在“互联网+”风口上的行业,正像春风吹开百花一样,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不过,春风吹来的不仅仅只是盛开的百花,有时还可能夹带着沙子、尘埃。互联网虽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们购物更便捷、选择余地更大,但网上的物品真假难辨、消费维权难等始终困扰着人们。登陆微信,各种商品销售或代购信息泛滥,“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近年来,部分P2P网站因经营不善或者一些骗子网站的加入而出现倒闭潮、跑路潮,让血本无归的投资者们欲哭无泪。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认知,萌发了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些新事物面前,我们在鼓励探索、提倡创新的同时也要强化监管,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应同步跟上。
日前,阿里巴巴集团和国家工商总局“握手言和”,阿里将配合政府打假,加强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腾讯公司联合各地警方持续开展的雷霆专项行动,则致力于打击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去年底,中国互联网协会、银监局、银行协会、三大运营商等组织共同发起的国内首个反信息诈骗联盟单位增至百家。所有这些,反映出社会对于维护良好网络发展环境的强烈愿望,以及政府、企业、人民团体等机构的积极努力。
今年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好实施一周年,同时《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也开始正式实施。和1996年颁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相比,新“处罚办法”适用范围更广,处罚力度更强。至于互联网金融之类的领域,因涉及的技术环节较多,如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有些关键技术环节甚至牵涉公民权益、国家安全,更需要加快立法工作步伐。
可以预见,互联网仍将继续高速发展,不断改变很多领域、行业。“互联网+”,加号的背后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将不断涌现。应对之道,当然是织密保障网、强化执行力,铲断黑色利益链,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理性消费 在国货“反击战”中增强自信
易晖
不久前,中国游客在日本疯抢马桶盖、电饭煲,不少论者都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产品的质量不稳、标准偏低、原创不足。即使中国游客从日本买回“中国制造”,还是有人觉得“正常”,这让国内一些企业很受伤,纷纷展开国货“反击战”,或组织中日电饭煲大PK,或推出国产马桶盖“免费试用,满意付款”活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国货“反击战”澄清了许多想当然、凭感觉的非理性认识。日前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一档节目,用同一种大米分别在中国产和日本产的两种电饭煲内煮饭,然后分别盛进A、B两个碗,请10位不知情的“刁钻”食客品尝味道,结果中日电饭煲味觉“竞赛”打了个平手,但中国产电饭煲仅千余元人民币,日本电饭煲3000多元人民币,其功能比中国千元电饭煲还略少点。而消费者通过媒体调查及在国内商场比较中日智能马桶盖品牌得知,国内企业在国内销售的和销往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制造,工艺上没有什么不同。对企业来说,搞两条不同质量标准的生产线不仅没必要,也是不经济的。有的日本品牌代工企业负责人建议国内消费者购买国内销售的马桶盖,理由是除了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外,国内销售的马桶盖比日本销售的多一个防潮功能。反观日本的厕所一般采用干湿分离,没有线路受潮的风险,防潮功能较低。
国货“反击战”不仅普及了家居产品知识,促进了理性消费,提升了消费者对国货的自信,更唤醒了国内企业的品牌扩张意识和标准统一。但国货“反击战”还没有取得全面胜利,由于目前只有行业标准而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同时缺乏更严厉的监管,导致各商家质量标准高低不一,让消费者难以选择。笔者近日通过电话采访参与智能洁身器国家标准制定的荣事达集团品牌部负责人,对方表示该企业做智能马桶盖已经11年,为全球136个品牌代工,通过了严格的欧盟质量认证,并不断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然而过去都是面向海外市场,忽视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面对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中国制造”的奇闻,企业应该反思,尽快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
笔者以为,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商,对于国货我们还是要多些自信,通过选择质优品牌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在新形势下,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大步“走出去”开拓市场的同时,积极满足扩大内需同样十分重要而可行。
有法可依 让权益保护跟上消费的步伐
朱婧
全民网购时代,购物的便捷与维权的困境,让人欢喜让人忧,其中个人信息被泄露,已经引起消费者的公愤。网购过程中,消费者均要提供个人姓名、收货地址、单位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这些信息有的被泄露,有的甚至被公开贩卖。消费者不断接到各种推销电话,收到莫名的信息,不堪其扰还算事小,经济损失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迫在眉睫。
由于贩卖个人信息有庞大的需求市场,且有利可图,所以屡禁不止,打击这些不法行为,必须靠法律来规范。以网购为例,从买家确认订单、商家发货、物流公司送货等环节着手,需要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商家、快递等业务方的行为。
依次寻找法律依据,不乏明确的规定。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关于电子商务的商家及经营者,新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这条规定突出了经营者使用信息的原则:法律范围内,且符合双方约定。物流方面,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寄递服务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对寄递服务用户个人信息流转涉及的各方主体、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明确指出寄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违法泄露用户信息,将承担法律责任。
规范各个环节、各个责任方的行为,有法可依。但是,权益要得到维护,需要法律的执行和不断完善。执行就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完善就要查缺补漏,明确到细节。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维权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取证难、索赔难等问题,从一个未知的推销电话如何追究到买卖信息的具体责任方,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维权过程。但无论如何,法律之网都必须紧跟时代的节奏,为规范市场各方的行为提供准确依据,让权益保护跟上消费的步伐。
微声音
@振华嘚哔嘚儿:央视“3·15”晚会上,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王大妈被骗子用保健品骗光所有的积蓄。近年来,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成为骗子们的目标。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是老年人自己注意防范,一个是政府应严格执法打击,而后者更为重要。现在电视上播的一些广告已经被曝光是夸大的虚假广告,为什么还能屡屡看到这些广告的身影?相关部门要拿出措施去整治虚假广告,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Young-Boy:吃饭间隙,浏览了一下“3·15”晚会重播,感觉打假人员的手法早已不是停留在明察、暗访等初级阶段了,现在已经开始深入敌人内部玩谍战了,咱必须服。
@经济观察报:“3·15”晚会曝光进口路虎揽胜极光车型存在自动变速箱故障频发的现象后,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约谈捷豹路虎公司了解事件详情,部署直属局对捷豹路虎公司4S店开展深入调查,摸清情况。
@中国经济网:乳制品行业的供应链长,从牧场管理与奶源收集,到产品研发与生产加工,再到质检出厂与运输管理、经销商管理及零售等环节,流程繁琐,管理漏洞也相对较多,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致产品安全事件,引发企业的舆论危机。国产奶粉企业应更多地投入心血到供应链的衔接和管理上,最大限度封锁漏洞,用“品质”二字重燃国内乳粉市场的信心。
本报记者 谢建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