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冬天,昆明市民突然惊喜地发现,一群群野生鸟类——红嘴鸥飞临自己身边。而这之后的30年,不管城市怎样变迁,这群神秘的小精灵都会如期造访,从不间断。
如今,对于昆明人来说,没有红嘴鸥的冬季将是不完整的,翱翔蓝天的红嘴鸥已经成为冬季昆明最温情的一幕。30年来,这座城市的人用包容的心态、质朴的情感、温暖的行动,迎接、守护着这群远道而来的小客人,这座城市也因为人鸥和谐美的故事而更加美丽。
可是,这群小精灵究竟从哪里来?是传说中遥远的西伯利亚吗?还是来自其他神秘未知的地方?在它们迁徙的漫漫长路上,又会经历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什么30年前一次突然造访,它们就从此喜欢上了这座内陆城市?
2014年,“海鸥去哪儿”大型科学探秘活动启动,科研人员利用卫星跟踪技术,人们终于有机会去揭开红嘴鸥的种种谜团。
海鸥去哪儿? 借助最新科技寻找精准答案
“我的记忆里,1985年海鸥就来了,到现在已经30年了,我觉得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年不来,可能心里就会打鼓就会发慌。”在画家毛旭辉心里,红嘴鸥最感染他的,是小小的翅膀下蕴藏的巨大生命力。这一让他肃然起敬的生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给曾经处在彷徨和迷茫中的他带来了巨大的安慰。这种安慰甚至落成了文字,小心地留存在一代画家的记忆里。
其实,不仅仅是毛旭辉,这个城市到处都洋溢着对红嘴鸥的热爱。昆明人爱红嘴鸥,可红嘴鸥又是怎么爱上这里的呢?这一点,没人能够说清楚。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先后发现了两只带有莫斯科等字样脚环的红嘴鸥,人们才第一次知道,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而推测两者之间存在着迁徙路线。然而,西伯利亚地区是一片面积有1276万平方公里,整体面积大于中国国土的广袤区域。红嘴鸥来自西伯利亚的说法显然过于笼统。它们究竟来自何处?需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来得到精准答案。
为进一步通过科学手段对红嘴鸥进行研究,解开与红嘴鸥有关的未解之谜,同时展示昆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成就,塑造城市品牌,凸显城市魅力,让红嘴鸥这张名片在昆明城市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昆明广播电视台联合昆明市林业局精心策划推出了“海鸥去哪儿”大型科学探秘活动。
2014年12月2日,经过两年多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海鸥去哪儿”科学探秘活动正式启动。探秘项目组计划使用卫星跟踪器,探寻红嘴鸥迁徙之谜。在中科院专家的建议下,项目组决定购买一批微型卫星跟踪器,如果红嘴鸥能顺利背上卫星跟踪设备,那么,这将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红嘴鸥这一物种进行精确科学的跟踪研究。
伍和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的专家,有着多年鸟类研究的经验,但是,为使红嘴鸥背上卫星跟踪器进行迁徙轨迹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也是第一次。
能否完成这次红嘴鸥迁徙探索实验,有一个因素决定成败:即在开展红嘴鸥研究之前,探秘团队需要确定,红嘴鸥属于身材轻盈的鸟类,是否适合背负卫星跟踪设备?红嘴鸥到达昆明时,平均体重在350克左右,之后体重会有增加,迁徙过程中,体重还会随环境和时间而发生变动。那么,追踪红嘴鸥的卫星跟踪器的重量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不会影响红嘴鸥的行动和生存呢?
“在国际上通用研究当中,对发射器的选择有一个固定标准,发射器的重量不能超过研究对象体重的3%,我们的发射器就不能超过10.5克,所以只能在这个标准下在全球发射器生产厂商当中选择。”伍和启说,为了保证研究项目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确保红嘴鸥的安全,他和他的团队决定分三批为红嘴鸥装上卫星跟踪器。经过精挑细选,第一批10只身体状况良好的红嘴鸥被确定首批装上卫星跟踪器,目的是测试跟踪器对红嘴鸥飞行和生存的影响。
伍和启介绍,装上卫星跟踪器的红嘴鸥按照捕捉地点加上数字的方法进行命名。比如在第一批放飞的10只个体中,有6只是在海埂大坝抓的,就命名为大坝一号、大坝二号、大坝三号、大坝四号、大坝五号、大坝六号,有两只是在环西桥公园抓的,就命名为环西桥一号、环西桥二号,另两只是在翠湖公园抓的,就命名为翠湖一号、翠湖二号。
探秘结果如何? 清晰描绘出红嘴鸥迁徙路线
伍和启和他的团队在水面比较开阔、红嘴鸥比较多的地方放飞了第一批红嘴鸥,目的是让它们能够比较自然地、尽快地融入到群体当中去。
然而,放飞不到48小时,“环西桥一号”就没有了信号。紧接着,“大坝四号”、“翠湖一号”,信号回传都分别中断。一周之内,身背卫星追踪器的红嘴鸥,有三分之一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状况。
虽然发生了一些意外,但剩余的跟踪器每天都会发回几十条红嘴鸥的位点信息。持续传回的卫星数据证明,卫星跟踪技术在追踪物种活动上是可行的。
传回的信息显示,红嘴鸥活动规律是紧紧围绕滇池这个水源地,向周边扩散。
2014年12月5日凌晨两点,“大坝五号”传回的坐标表明,它在滇池持续活动,可到了凌晨三点,坐标信号突然出现在了江川的星云湖。滇池到星云湖,直线距离50多公里,这意味着在夜深人静的凌晨,红嘴鸥还有着惊人的活动能力。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特别关注。另外一只红嘴鸥传回来的数据也显示,红嘴鸥一天的活动范围能超过150公里,它们中最远的甚至飞到了楚雄禄丰。
就在探秘行动即将收获重要成果的时候,新的困难来了,红嘴鸥身背的卫星跟踪器靠太阳能供电,连日的阴冷天气使数据无法正常回传,加之天气寒冷食物减少,红嘴鸥面临入冬以来生存上的最大挑战。
为了让探秘行动顺利进行,探秘小组决定增加样本,2015年1月1日,第二批带有卫星跟踪器的红嘴鸥放飞了。
数据印证了探秘小组之前的推测,红嘴鸥冬季在昆明的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越冬早期(11-12月)、越冬中期(1-2月)和越冬末期(3-4月)。
在越冬早期,红嘴鸥需要尽快熟悉越冬环境,因此它们的活动范围会很大,会在昆明滇池周边四处打探;在越冬中期,红嘴鸥已经熟悉了环境,它们一旦找到最合适的取食和栖息地点,活动范围就会缩小;在越冬后期,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艰苦迁徙,它们又不得不扩大活动范围,去寻找更多的食物。
根据回传的数据,红嘴鸥夜间分布在滇池西岸西华湿地、白鱼口湿地沿线的水域和滇池东岸福保湿地、海东湿地等附近水域,夜间还会变换夜栖地点。在红嘴鸥夜间活动最密集的地点——西华湿地到白鱼口一线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探秘小组连续数个夜晚的蹲守,终于拍摄到了红嘴鸥的夜间活动。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高度警觉的小生灵们是在湿地附近的水面上悄然度过一个个春城之夜。
而在白天,红嘴鸥总是成群沿着大观河或从海埂大坝进入城区,在环西桥、翠湖公园等地集中活动,每天下午4点以后,又成群从翠湖公园的东南方向返回滇池外海,结束一天的活动。
除夕之夜,“大坝五号”连夜从昆明出发,踏上返乡的征程。与“大坝五号”一样,4万多只红嘴鸥陆续踏上了一年一度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旅。在昆明市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探秘小组再次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壮的红嘴鸥,并让它们背上最后一批卫星跟踪器踏上征程。
根据数据反馈,四川绵阳、宁夏银川及内蒙古等地都是红嘴鸥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飞离昆明的红嘴鸥均会在这些地点停留歇脚。为此,昆明广播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沿海鸥迁徙的路线一路北上,前往各地进行实地追踪拍摄,先后在四川绵阳、涪江沿线、三江水电站大坝、三江半岛附近水域,以及携带追踪器的红嘴鸥聚集最多的宁夏银川等地,成功拍摄到了迁徙红嘴鸥的情况。
随着红嘴鸥飞出国境继续北迁,探秘行动项目组一路北上跨越中、蒙、俄三国,行程上万公里,沿途追踪红嘴鸥迁徙路线,寻访蒙、俄当地居民及鸟类专家,拍摄红嘴鸥落脚于蒙古吉尔吉斯湖、乌布苏湖、俄罗斯贝加尔湖栖息繁殖的情况。摄制组此行不仅深入到条件恶劣的无人区,而且还在异国发现了多处红嘴鸥的繁殖地,科学探秘取得丰硕成果。
“红嘴鸥究竟从哪儿来?又去了哪儿?”这个昆明人期待和追问了30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分别来自蒙古国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流域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部地区以及我国新疆的博斯腾湖流域。而每年春季红嘴鸥飞离昆明后,一是经过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穿过蒙古国最终到达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加尔湖;二是从昆明出发,经过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在蒙古国西北穿越沙漠,最终到达乌布苏湖区域停留;三是从昆明出发,经四川、青海、甘肃,沿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抵达博斯腾湖。
为何钟情昆明? 春城环境绝佳人们包容呵护
一次造访,便年年造访,30年来,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红嘴鸥都会不远万里来到昆明这个内陆城市的中心区域越冬,并且如此近距离地和市民亲密接触,这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
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杨国荣介绍,来昆越冬的红嘴鸥起初不超2000只,主要分布在滇池和城郊水域,未发现进入城区水域的情况。之后,红嘴鸥开始进入市区,于盘龙江、翠湖公园等地觅食,数量也达到了9000只。再往后,红嘴鸥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展到海埂公园、大观楼、民族村等人为活动频繁、投食量大或水草食物丰富的区域,数量逐年增多,在20000—40000只之间波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红嘴鸥持续选择昆明作为越冬地呢?随着“海鸥去哪儿”探秘活动的持续深入,伍和启心中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
伍和启说,野生鸟类选择栖息地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食物、水源和安全三者的平衡。首先,昆明温暖的气候,为红嘴鸥越冬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其次,滇池周边的湿地食物丰富,加上市民长年自发喂食,又为红嘴鸥觅食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滇池广袤的水域中,广泛分布的湿地为红嘴鸥提供了躲避干扰和天敌的港湾。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红嘴鸥会把昆明作为固定的越冬地。
更重要的是,无论越冬地还是繁殖地,都已成为它们温暖的家园。沿着红嘴鸥迁徙的路线,不难发现,每一个中转站,停留地,除了气候适宜,环境优良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当地人对这些小生灵的喜爱、呵护与尊重,红嘴鸥的越冬迁徙之路,就是一条温暖的爱心通道,红嘴鸥迁徙路线上的一个个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接纳、包容和呵护了这些生灵。
居住在昆明的人们,和它们相约、相识,和它们朝夕与共,同时这座城市也因为红嘴鸥的到来,有了更多的动人故事。
杨水兰与红嘴鸥之间,就有着无数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年近七旬的她,独自居住在草海大坝边的铁船里,靠拾荒维持生计,7年前,有一只红嘴鸥被人折断翅膀,浑身血淋淋的,她把它抱回来,拿药水给它擦,并喂了药。之后的7年里,她用一双长满老茧还裂了很多口子的手,照料了近两百只伤残红嘴鸥。
一年中每到最寒冷的日子,常年守护、照顾和喂养残病红嘴鸥的她是最焦心的,她会用尽所有的办法,去呵护和照顾那些面临自然淘汰的小生命。
杨水兰给了这些受伤、病残的红嘴鸥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小生灵也给予了她一份陪伴的温暖。她说,希望人们不要伤害红嘴鸥,它们年年都来,是昆明的福气,是昆明人的朋友。
昆明做了哪些? 加强生态建设制定法律法规
红嘴鸥不仅与昆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同时也成为了昆明的一张城市名片。
保护红嘴鸥是昆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近年来,昆明市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恢复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林业系统管理的森林生态或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水源林)保护区6个,总面积5.95万公顷;有圭山、棋盘山、钟灵山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4666公顷;全市共有湿地面积6.05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4.62万公顷,为红嘴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栖息地。
为加强对红嘴鸥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领导,昆明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昆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在昆明市林业局设立了“昆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昆明市野生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根据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由于近年来保护成效显著,昆明约有陆生野生动物460多种,其中两栖类22种,爬行类28种,鸟类300多种,兽类1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40多种,其中珍稀野生树种有8种,栽培珍稀树种有31种。
为更有效的保护红嘴鸥等野生动物,昆明市制定了《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红嘴鸥保护管理的通告》《昆明市陆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管理办法》《关于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关于严厉打击滇池流域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鸟类行为的通告》等法律法规,为保护生态以及管理和执法提供了政策法规保证。制定《昆明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拯救操作规程》,规范野生动物收容拯救工作,对受伤、迷途、执法没收的野生动物进行救护,有效地降低野生动物的野外死亡率。
各级森林公安建立了24小时值班举报电话,对红嘴鸥和候鸟集中地进行检查,重点对滇池、海埂大堤、翠湖、大观楼等红嘴鸥集中地进行检查,对恫吓、捕捉红嘴鸥等破坏行为,进行制止,对买卖、伤害、猎杀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和惩治,依法保护好红嘴鸥。去年12月16日,来昆旅游的扈某将一只红嘴鸥虐待致死后回了哈尔滨。随后,昆明市森林公安局侦破案件后,远赴哈尔滨对扈某作出5000元罚款的处罚,扈某成为全国首次因非法猎捕红嘴鸥而被行政处罚的第一人。这次“千里追凶”,不仅惩治了“凶手”,更教育了广大群众,对保护全市野生动物意义重大。
为确保红嘴鸥在昆明越冬期间有充足的食物,进一步规范鸥粮投喂工作。一是监督企业严格按照云南省质监局发布的《红嘴鸥补充饲料》地方标准进行生产,保证鸥粮质量。二是针对市场上的鸥粮不规范现象,确定了定点生产企业。三是在翠湖、海埂大堤等红嘴鸥觅食地进行投喂或发放免费鸥粮,保证红嘴鸥数量稳定在3-4万只。
各地按要求对红嘴鸥栖息地、觅食地进清洁、消毒和防疫,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要求,扎实开展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昆明市副市长阮凤斌介绍,昆明将继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建立完善湿地保护档案,努力推进湿地整体保护与恢复,探索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为红嘴鸥等野生动物创造更加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让红嘴鸥和昆明市民做永远的朋友。
记者 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