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云药四个当家大品牌药物均由这家机构研发
      发布时间:2016-09-06 09:52:3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自主创新打造本土新药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该所主持或参与研发的以青蒿素、灯盏花、三七、金品4大系列为主的30余个原创新药,在云南特色民族药研发领域独树一帜,形成优势。这4大系列药物每年为云南乃至全国医药产业贡献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已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要的支撑品种。

作为目前云南省最完整的传统药物新药研发机构,省药物所把创新作为立所之本,不断建立和完善云药研发体系、技术平台和创新团队,加快原创新药研发。截至目前,该所建立并认定了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创了全省通过药物安全性评价(GLP)认证的先河,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制剂中试平台。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技术研究成果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累计为社会提供关键技术服务500多项,进入白药集团后提供集团技术支持100余项。团队被认定为云南省首个民族药、天然药物研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朱兆云入选省科技领军人才,获何梁何利基金奖、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目前,省药物所已形成了系统的新药研发链,在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药物筛选、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研究和中试、透皮给药技术、提取分离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技术优势,并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新药研发的飞跃,打造出以青蒿素、灯盏花、三七、金品四大系列药物为代表的云药大品牌。

在世界著名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发中,省药物所率先用汽油提取法从黄花蒿中获得高含量的青蒿素,为此后青蒿素系列产品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这项被列为新中国科技史上27个第一,被世界公认的新药,为省药物所赢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的荣誉。

从云南特有菊科植物灯盏花中,省药物所首次提取分离出灯盏花素,为灯盏花素原料、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等系列产品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灯盏花素制剂被列入“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国家基本目录药品,灯盏花成为国内知名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良药。

通过深入研究,省药物所较早开展了对云南道地药材三七不同药用部分的综合开发,延伸了三七绒根、三七剪口和三七花、茎、叶的利用及其有效成分提取,开发出血塞通、三七冠心宁等三七系列药物,三七系列药物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

挖掘民族民间经验,省药物所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金品系列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对乳腺小叶增生、痛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肩周炎等疑难病及常见病疗效显著,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金品系列药物成为云南名牌产品,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这5个原药新药成功实现转化,近5年累计直接销售收入6.20亿元,利税1.59亿元。

人才辈出,成就创新源泉,成果惠民,支撑产业腾飞。省药物所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云南生物医药升级发展和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云南日报 记者 陈云芬

不忘初心 创新前行 ——写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建所60周年之际

        

60年里,参与世界著名抗疟新药青蒿素研究,首创溶剂汽油提取法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位)。

60年里,成功转制,闯过改革“阵痛期”,实现跨越发展,走出一条转制科研院所的蝶变之路,跃升为云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60年里,独立完成“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斩获国内中医药界空缺近10年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60年里,人才团队建设大突破,团队跻身省级创新团队行列,团队带头人朱兆云开创我省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者的两个第一,成为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女科学家。

……

60年不忘初心砥砺奋进,60年科技润泽云药飘香。以创新之智慧、求实之理性、团结之精诚、奋进之勇力,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建立完善云药研发体系、技术平台和创新团队,打造出以青蒿素、灯盏花、三七、金品四大系列药物为代表的云药大品牌,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展寄语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传承发展锐意创新

云南白药集团研发总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从而,描绘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恢宏图景,赋予了创新事业新的内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全体科技人员要树立更加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敢于创新,敢于担重任,为云南生物医药事业发光发热。作为目前云南省最完整的传统药物新药研发机构,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引领下,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科技创新浪潮中力争上游,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追踪世界前沿,坚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建立自有的核心竞争力,并充分发挥公共技术服务职能,争做国内一流的药物创新研发机构。为云南白药集团的创新发展、为云南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在云岭大地上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发展大事记

●1956年 省药物所初具雏形。

●1971年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正式挂牌,列入省属公益性全额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

●1977年 灯盏细辛注射液收载《中国药典》1977年版。

●1978年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蒿素抗疟研究和傣肌松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 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排名第三)。

●1980年 三七冠心宁片通过新药鉴定。

灯盏花素注射液通过省级鉴定。

●1983年 灯盏花素片和獐芽菜苦苷相继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1985年 益脉康片通过省级鉴定,省卫生厅批准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制药厂生产。

七叶神安片通过省级鉴定,成果转让昆明制药厂生产。

●1998年 “胆清片”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2000年 省药物所整体转制进入云南医药集团,成为下属全资科技型企业。

●2004年 承担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中药工程技术及制剂研究中心建设,通过国家GMP认证。

●2005年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海关、国家税务总局四部委联合认定,成为云南省医药行业中第一家获得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省药物所自主研发的天然药物金品系列在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成为我省医药行业原始创新的典范。

●2006年 省药物所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LP检查,成为我省第一家能够承担新药安全性评价重任的机构;省药物所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2007年 被省科技厅等四部门列为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被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列为云南省百户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成为云南民族药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依托单位。

●2008年 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云南民族药志》第一卷、《滇南本草》增补版第一卷出版发行。

●2009年 省药物所荣获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优秀单位。

●2010年 国家发改委公共条件平台项目——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中药、天然药物制剂中试生产平台建成;省药物所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第一批天然药物研发领域云南省创新团队。

●2011年 省药物所被列入50户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培育备选名单;金品被列入云南省生物医药重点培育的10个大品种;获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授牌。

●2012年 省药物所独立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云南)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省药物所获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30强排名第一。

●2013年 省药物所独立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药物所正式进入云南白药集团,并与云南白药集团云南白药研究院、云南白药集团无锡新型给药系统工程技术中心整合组建成云南白药集团创新研发中心,同时保留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牌子和独立法人地位。

●2015年 省药物所担负云南白药集团重要技术支撑,累计完成集团技术项目40余项;所长朱兆云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2016年 省药物所所长朱兆云获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经风雨不停步 树起云药创新一面旗

西山脚下、滇池湖畔,散发着浓厚现代科研院所气息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里,查阅资料、开展试验……各项科研工作在有序进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56年建所,2000年由省属科研事业单位改革转制为企业,2012年整体进入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云南白药研究院、云南白药集团无锡新型给药系统工程技术中心整合组建成云南白药集团创新研发中心,同时保留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牌子和独立法人地位至今。”从1956年到2016年,省药物所已走过了60年的光辉岁月。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省药物所来说,却是一段涅槃重生、跨越发展、创造辉煌的宝贵时光。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辛努力,省药物所突破不断,硕果满枝,在天然药物研发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走在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科研进步、成果转化、人才辈出、管理科学的发展新路,成长为云药科技创新的佼佼者,云南乃至全国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的重要力量,国内、国际影响力日益显著。

事实和数据最具说服力:从建所至今,省药物所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技术研究成果100余项;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GLP)、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中药、天然药物制剂中试生产平台等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势互补,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累计为社会提供关键技术服务500多项,进入白药集团后提供集团技术支持100余项……

创新、聚力、坚守,辛勤耕耘收获累累硕果,省药物所为云药产业的发展树起了一面科技创新的旗帜。

“在这个时刻,让我们重温60年发展历程,为新征程注入新动力。”2016年9月,在建所60周年华诞之际,省药物所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特别值得记取的是省药物所经历转制改革的16年。”这是全体省药物所人的共识。1999年,曾经大名鼎鼎的省药物所早已“风光不再”,科研基本上停滞,人心涣散,矛盾频发,濒于绝境。更雪上加霜的是,2000年10月,省药物所作为云南首批22家科研院所转制单位之一,进入市场成为自负盈亏企业。失去国家财政供养,沉疴重疾缠身的省药物所就如一叶小舟,随时都会被风浪吞没。此时,临危受命新任所长的朱兆云力排众议,带领一帮年轻人改革创新,随着人事、管理、分配等一系列“破冰之举”冲破阻力实施,省药物所又从零起步,踏上了科学研究“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和产业转化“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两条主线齐头并进的发展之路。

思路清晰行动实,新理念激活新动力。省药物所由此脱胎换骨,找回自信与从容,绘出了神来之笔:发展阵脚稳住了,中心工作突出了,改革和发展局面焕然一新,实现了“从困境到新天地的裂变”。

此后,在省科技厅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云南白药集团的领导下,省药物所发展步伐更加稳健,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被列为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云南省百户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等。

科研中强创新 “淬炼”云药当家大品牌

“辉煌一时易,辉煌一世难。对一个科研所来说,认清道路,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以所长朱兆云为首的省药物所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科研创新是省药物所的立所之本、发展之源。

创者生存,新者强盛。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省药物所把创新放在工作第一位,凝心聚力,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新药研发的一个个飞跃,再创智慧迸发、激情燃烧的新时代。

2015年10月,因发明青蒿素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在颁奖典礼上,特别提及了“523”团队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在青蒿素研究中的重大贡献,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上世纪70年代,省药物所率先用溶剂汽油提取法从黄花蒿中获得高含量的青蒿素,青蒿素就像炸弹一样消灭了体内的疟原虫,证实了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为此后青蒿素系列产品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发明,为省药物所赢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的荣誉。“那不仅是药物所的骄傲,更是云南的骄傲和中国的骄傲。”回忆往事,省药物所人心潮澎湃。

从云南特有菊科植物灯盏花中,省药物所首次提取分离出灯盏花素,为灯盏花素原料、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等系列产品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灯盏花注射液被列入“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国家基本目录药品,灯盏花成为国内知名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良药,这朵紫蓝色的小花由此走进了我省医药产业的殿堂。

三七是云南道地药材中的一大瑰宝。在前人基础研究上,省药物所较早开展了对三七不同药用部位的综合开发,延伸了三七绒根、三七剪口、三七花、茎叶的利用及其有效成分提取,开发出血塞通、三七冠心宁等三七系列药物,三七系列药物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

挖掘民族民间经验,省药物所刻苦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品系列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药物,并成功产业化,成为云南医药行业津津乐道的原始创新典范之作。金品系列药物成为云南名牌产品,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目前正在进行国际化注册的系统研究。

坚持创新不停步。60年里,省药物所主持或参与研发出以青蒿素、灯盏花、三七、金品四大系列为主的30余个原创新药,在云南特色民族药研发领域独树一帜,成绩斐然。这四大系列药物每年为云南乃至全国医药产业贡献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已成为云南医药产业发展重要的支撑品种。

奏响创新最强音。省药物所坚持基础研究创新与应用开发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资源调研→规范化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努力实现国际化”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为民族药的传承、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该所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国家科技奖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一个省级科研单位独立完成的获奖成果。该奖项的获得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中药领域近10年来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也是云南省近10年来获得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打基础促腾飞 开辟云药发展新天地

“今天的领奖,我是代表团队来的。我是团队的带头人,离开了团队,个人则将一事无成……”2016年6月7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暨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召开,省药物所所长朱兆云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这是云南该奖项设置以来,第一次由一位女科学家获得。从朱兆云的获奖感言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省药物所团队的团结与力量。

云药腾飞,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支撑。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理念,省药物所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学科搭配紧密的研发队伍,被认定为云南省天然药物研发领域首批省级创新团队。

建所初期,省药物所仅有5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如今,省药物所已是“兵强马壮”:300余人的研发队伍中,包括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39人,工程师70人;博士25人,硕士14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13人次;省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云岭产业领军人才、省突省贴、技术创新人才等10人次。

人才辈出,成就创新源泉,成果惠民,支撑产业腾飞。省药物所人才团队建设,为云南生物医药升级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省药物所虽然小,但发展的思路不能小,发展的眼光不能小,发展的胸怀不能小。”基于这一认识,自建所以来,省药物所就以平台建设为先导,基础和应用并重,致力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的创新。截至目前,建立并认定了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创了全省通过药物安全性评价(GLP)认证的先河,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制剂中试平台。省药物所现拥有11个专业研究室,形成了系统的新药研发链,在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药物筛选、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研究和中试、透皮给药技术、提取分离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技术优势,成为云南医药行业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的基地。

此外,即使在最为艰难的自给自足时期,省药物所依然不计较名利得失,在低纬高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发掘抢救、天然药物资源系统调研、重要药物资源合理规划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基础性、创造性和公益性成果。参与编撰《全国中草药汇编》,对《滇南本草》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撰出版在业内有重大影响的《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及《云南重要天然药物》等专著,现已完成6部20余卷数百万字。这些工作,不仅给国家医药发展史增添了举足轻重的光彩之笔,还被同行专家和学者大量引用,指导药农种植增收致富,为云药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在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首,前景广阔。

新起点期待新突破。“十三五”期间,省药物所将继续秉承“创新、求实、团结、奋进”八字所训,紧紧围绕国家和云南省的科技创新目标,充分利用云南省天然药物资源调查及研究开发成果的优势,结合白药集团的战略目标,加大中药、民族药和天然药物开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兴科技,强产业,为实现云南“十三五”经济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首昨天,激情澎湃;面对今天,豪情满怀;展望明天,信心倍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传承发展,锐意创新,在云药科技创新征途上再立新功。”省药物所人掷地有声地承诺。

亮点回放

书写云南青蒿素传奇

神奇抗疟新药——青蒿素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省药物所在其研发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523”协作组主要成员之一的省药物所,前前后后有20多位年轻同志踏上了寻找抗疟新药的艰辛之路。1973年,省药物所从黄花蒿中提取出大量结晶,即后来的青蒿素;1974年,省药物所发明青蒿素溶剂汽油提取法,破解产业化生产难题;紧接着,省药物所在云南边境恶性疟高发区开展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这些工作,为青蒿素成功面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被列为新中国科技史上27个第一,被世界公认的新药,为省药物所赢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的荣誉。

成功转制实现华丽转身

1999年的省药物所发展陷入低谷,荒草丛生、人心离散,科研基本上处于瘫痪。2000年10月,省药物所作为云南首批22家科研院所转制单位,整体进入云南医药集团,转为自负盈亏的科技实体。

临危受命的新领导班子解放思想,锐意革新,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所职工解决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GMP和GLP建设难题,2004年通过GMP认证,2006年在云南第一家通过GLP现场检查,成为我省唯一通过GLP认证的机构,填补我省新药研究安全性评价规范空白。濒于绝境的省药物所由此起步,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金品系列成彝药创新范例

省药物所创制的金品系列痛舒胶囊(片)、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对乳腺小叶增生、痛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肩周炎等疑难病及常见病疗效显著,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其中痛舒胶囊(片)、肿痛气雾剂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应用气雾剂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在处方上将口服与外用分开,使口服更安全,外用更有效。

金品系列成功实现转化,近五年累计直接销售收入6.20亿元,利税1.59亿元。目前省药物所正组织团队从原料药材种植、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药理、毒理等方面开展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争取最终实现在美国药品正式注册。

科研项目斩获国家大奖

省药物研究所历时40年,行程80万公里,独立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空缺10年后国内中医药界收获的最大奖项,它表明云南天然药物调查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项目组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采集标本11082种80378份,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准确鉴定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编研业内有重大影响的专著3部15卷共755万字;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个;创制新药9个,其中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这一系列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地区民族药、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支持。

人才团队建设迎来飞跃

省药物所团队成长壮大为一支拥有300余人的高素质、复合型研发团队,2010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首个民族药、天然药物研发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朱兆云因突出的科研成就,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楷模等多个称号和荣誉。

特别是在2015年11月4日,朱兆云荣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开创了云南获奖者的两个第一:即我省第一位获奖的女科学家、我省民族药学领域的第一位获奖者。2016年6月7日,朱兆云荣获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成为该奖项设置以来第一次获奖的女科学家。

省药物所人才团队在数量上的提升,质量上的飞跃,是云药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云南日报 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赵玮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