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通过率先成功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陆良县在全国树起了水利改革新标杆,18个省市前来参观考察,一时间,陆良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热点。
但掌声和赞誉并未让陆良“迷失”。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实力不强、民生投入较难……一系列问题,陆良不曾回避。
反倒是以此为契机,陆良看到了自己整体上的不足,加速探索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变。
再度站在发展前列、站在转型升级关口的陆良,以新思路布局新发展、新突破展现新作为、新举措催生新变化。
思路之变
一产“接二连三” 深度融合发展
从水利改革的成功转而冷静审视县域的发展,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陆良面前:纵向来看,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至今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小县的窘境;横向比较,同一区域内的麒麟、宣威、罗平等近年来发展迅速,可谓标兵渐远,追兵日近。
冷静分析优劣势,陆良目光清晰、认识深刻:农业是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总产值一直位居全省前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蚕桑生产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等称号,凸显其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县蚕桑、秋冬马铃薯、食用菌等种植面积均为全省第一。但农业的发展未能带动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等仍然困扰着陆良,反观农业自身,也仍然跋涉在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征程中。
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传统农业大县谋转型,无非几种路径:一是顺势而为,继续“主攻”农业,以农业现代化谋求突破;二是发力求快,加速上马工业项目,迅速撑大GDP;三是着眼长远,既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又创新思路、拉高起点,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跨越赶超之路。
这一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抉择,成为对决策者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集中考验。
“对陆良而言,要用一产‘接二连三’,让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强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县委书记陈锐一语破的,第三种路径,才是陆良的最优选择。
一子落、全盘活。去年以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场内外环境日益趋紧,但陆良县各项增长性指标增速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细读今年一季度的“成绩单”,更能看出变化正在发生:全县生产总值增速为10%,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突出一个“稳”字;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9亿元、6.3亿元、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8%和8.5%,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呈现一个“新”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更以13.21%的增速排名曲靖市第一,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凸显一个“活”字。
产业之变
让转型有底气 让发展可持续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三次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陆良县县长张光彦这样解读转型发展的“陆良实践”。
栽桑养蚕,在陆良县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16.47万亩,年产鲜茧1.2万吨,带动16万人从事蚕桑农业生产,几项指标均为全省之最。抓住特色、发挥优势,陆良县先后培育引进全省最大的缫丝加工企业新千佛集团,以及东来丝绸、布斯伦制衣等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还有将蚕砂变废为宝的世界最大叶绿素生产企业广通叶绿素,构建起从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加工和桑条造纸、蚕砂提取叶绿素为一体的产业循环链。
一产“接二连三”,不断拉宽加长的产业链,让老产业焕发出新魅力。去年,全县茧丝绸产业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83亿元,占全省产值的32.3%。
进入5月,平坦的陆良坝子蔬菜长势喜人,交易更为火爆。在陆良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内,一辆辆满载蔬菜的车“整装待发”。
这里是西南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共有223座冷库,净容积41.2万立方米。今年下半年全部投入运营后,每天可收购蔬菜1.78万吨,实现产地收购金额2670万元,年处理蔬菜320万吨。
依托陆良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已经成型的“米”字形交通网络,交易中心实现了向广西、广东、重庆等地的网状覆盖。
以蔬菜为基础的交易中心,又进一步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规模的大幅攀升,目前已发展至50万亩,位居全省第一。1000多户种植大户、22个合作社、18户龙头企业的崛起,促使农业从分散走向规模、从传统走向现代。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尽管陆良工业起步较早,但多年来发展却“不温不火”,可谓“起个大早,赶了晚集”。要跨越赶超,就要以园区为平台,让增量全部进园区,充分发挥板块经济的“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
在陆良工业园区青山片区内,分布着一批充满前景的潜导产业,有95%的产品销往国外的新威电子公司,也有产品出口越南等地的银海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等26个项目的建成,让全县工业结构调轻调优。
既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更要补齐新兴产业的“短板”。去年,香港米高集团建设的全球最大硝酸钾生产线在陆良达产。如今,该集团还将与俄罗斯欧化公司等携手,打造集风电设备、机械制造、研发基地等为一体的园区,力促产业迈向中高端。
去年,西南最大的丝绸皮革商贸城在陆良开门迎客。不到半年时间,销售网络覆盖至昆明、贵州等地,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
做好融合强产业、瞄准高端聚产业,转型发展中,陆良县初步形成了多极支撑、多点发力的产业体系,让转型有底气,让发展可持续。
城乡之变
拓展发展空间 “获得感”更实在
“五一”期间,在陆良工业园区青山片区内某企业务工的赵平带着家人来到区域内的公租房前,谈论起未来的生活:“这里离工厂才几百米,以后想在这里申请公租房,工作生活都很方便。”
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社会成员从业结构的转变。仅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一个项目,就能直接解决9000余人就业,预计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6亿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
1900套公租房、大型农贸市场、新客运站、新建成的主要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作为陆良县正在打造的新城区的一部分,青山片区俨然一个产业新城。
产业的壮大、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让陆良县16平方公里的老县城承载能力、发展空间几乎已触及“天花板”,城市建设亟须转型。
再造一个新县城,陆良将目光聚焦在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既是拓展县域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发展层次、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和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三岔河镇、马街镇、板桥镇、召夸镇等一批产业集中、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渐次崛起,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从城市向乡村不断延伸。
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出发点、落脚点均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陆良县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去年一年,全县83.2%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
“获得感”体现在民生“保障网”更密了: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去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8.06亿元,建成廉租房1940套、公租房2664套,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15844户,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资金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
“获得感”体现在群众“钱袋子”更鼓了:今年一季度,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241元和3189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1%,增幅居曲靖市前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陆良已经先行一步。其探索与实践,或可为全省同类地区提供经验与借鉴。
王廷尧 谭雅竹 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