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村党总支带领群众种植中药材,加快脱贫步伐。在今年1月同乐村傈缘种植专业合作社首届“斗药”大赛上,3位种植户获“药王”称号。
阳春三月,沿着蜿蜒的德维公路来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只见捧绿叠翠的群山之中,层层叠叠的傈僳族民居古朴典雅,村间道路干净整洁,村民们正在山地里忙着种植中药材。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看山愁,望水忧;谈发展,皱眉头”的傈僳族贫困山寨,家家户户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穷日子;如今,村里人忙着发展种养业和旅游业,有的人家买了轿车,村民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同乐村走到今天,背后有这样一串数字:从2014年开始,村党总支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养殖和旅游等产业,人均收入已由3年前的3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6800多元。
观念蜕变:激发内生动力
拥有300余户1270多人的同乐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的思想也犹如被大山困住,长期以来从未有过对生产生活的长远打算,导致越来越贫穷落后,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395人。
2014年12月,藏族青年和政国被叶枝镇党委派往同乐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为摸清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村里的民风民俗,他就住在村民家中,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发现村里白天死气沉沉,可一到晚上,村民们喝酒、唱调子、打台球、玩麻将……热闹非凡,第二天9点多都不起床。
和政国暗自想: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改变村民得过且过的思想观念。于是,他每天一早7点过后,便拿着一根竹竿,挨家挨户去敲门:“太阳出来了,赶快起床打扫卫生,下地干活去了。”
村民余海山回忆说:“个个睡得正香,就被书记吵醒,当时很讨厌他,有的村民还用傈僳语骂他。”
和政国的坚持,终于收到了成效。村民从一开始的反感,渐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现在,他们早上六七点就上山干活,晚上七八点才回来。”
据了解,2013年,该村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中专)生也仅有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5%,辍学学生20多人。和政国规劝村民,“我们之所以穷,主要穷在没文化、没知识、没技能上。娃娃不读书就没出路,只会代代受穷。”
在说服村民转变观念的同时,村里还出台措施,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重奖。截至去年底,该村已有6名大学生、26名高中(中专)生,没有一个适龄儿童辍学,入学率达100%。
叶枝镇党委书记李建新说:“同乐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充分说明,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我们的干部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带着感情沉下身子,撸起袖子带领群众干,就能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扶贫思变:找准产业路子
村民思想观念发生脱胎换骨的蜕变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改变贫穷的面貌。党员和生说:“多年来,我们村戴着的这顶‘穷帽子’,就如同紧箍咒,由于没有修来‘正果’,所以这帽子就一直扣在头上。”
同乐村地处高寒山区,村民一直靠种玉米和荞麦维持生计,要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唯有发展产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同乐村白值洛自然村曾经开发过1500多亩药材山,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被撂荒了。这让村委会眼前一亮——这就是同乐的“聚宝盆”。
可要发动村民种植中药材却不容易,因为村民们连支付成本的能力都没有。
“如果没有群众基础,再好的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和政国说,同乐村既然选准了发展中药材产业,就要把情感融入村里、融入产业发展上。”他一边动员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种植中药材,一边带领他们到外地考察,并买回了秦艽、重楼、珠子参等中药材种子,发给困难户种植。
村民余润青在山地试种了10余亩药材,因那年大旱,眼看没有收成,便丢下不管,到县城打工去了。“好不容易才动员起部分群众种下的中药材,如果就此不管不问,那产业不就夭折了吗?”和政国不愿放弃,他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帮助余润青等种植户管护,不少种植户当年就有了收入。
余润青万万没想到,本不抱希望的那几亩中药材居然带给他一大笔收入,这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去年,他靠种植中药材收入7万多元。如今,他家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亩。而整个同乐村目前已发展中药材种植1800余亩,户均超过6亩。
和政国说:“如今村里哪块地边飘着党旗,哪块地就是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其目的就是要让党员亮出身份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为充分调动全村党员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今年1月8日,村党总支组织开展了同乐村第一届“斗药大赛”。党员余国庆种植的云当归单株重量达1.85公斤,药材销售额超过10万元,一举夺得了同乐村“药王”称号。
发展谋变:共圆小康之梦
药材产业的发展,让该村群众吃了颗“定心丸”。但要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和“强组织、富百姓”目标,大家都认为,仅靠药材产业还不够,必须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单一种植模式,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浓郁、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游牧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传统歌舞异彩纷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目刮”歌舞的发源地和傈僳族音节文字的主要流传地。对此,村党总支结合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抓住“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村的契机,因地制宜探索“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了阿尺目刮展演、傈僳族文化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4个党支部,又结合各党支部的特点,以党员牵头的形式,“量身定做”了同乐文化产业、傈山养殖和傈缘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走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的新路。
同乐村党总支以4个党支部为抓手、3个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多万元,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党建引领扶贫的模式下,昔日贫穷落后的同乐村逐步走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文化效益等多重效益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轨道。
记者 尤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