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梦圆独龙江
      发布时间:2017-09-29 16:50:2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金宇 摄

徐体义

太偏远、太模糊、太神秘,这恐怕是许多人对独龙江的印象。

从地图上寻找,独龙江依稀是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中一条并不显眼的蓝色线条。从区位上观察,独龙江不过是滇西北高黎贡山深处一个很小的民族乡镇。从历史上考证,独龙族原来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仅有6900多人。

或许只有独龙族同胞,才会真正懂得千年等一回的梦想和追寻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只有亲身融入独龙江,方能真正感悟一步登天的传奇与自豪。

进独龙江的路漫长艰辛,看独龙江的景却是壮美迷人。

上一次去独龙江,是2013年的7月。从昆明出发乘车跑一天,到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六库。次日,沿着怒江岸边唯一一条并不宽敞的公路,带着满耳浪涛轰鸣,迎着满目高山峭壁,一路驶向怒江大峡谷深处。就像回亲戚家一样,当晚住在我们再熟不过的福贡县马吉乡,这里是云南日报社坚持了20多年的扶贫联系点。得知通往前方贡山县和独龙江的公路没有阻断,第二天一早便动身直奔向往已久的目的地。

独龙江远,远在没有公路的历史太长。这里几乎与世隔绝,直到1999年以前它还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可以说是一个远离人们视线的盲点。后来终于开通了公路,可一年中有半年被大雪封住,加上频繁的滑坡泥石流,进出独龙江仍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容易。

独龙人苦,苦在生产生活方式实在落后。千百年来当地同胞隐匿在原始森林中,靠狩猎捕捞为生。他们走的是淹没在高山深壑间的人马驿道,过的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藤篾吊桥和溜索,甚至在悬崖峭壁处支一根树干、挂几条藤索当“天梯”爬行,住的是简陋破旧的茅屋杈杈房,男子裸身用一小块布片或木板遮盖下身,妇女文面用树叶或芭蕉叶遮羞,记事靠结绳,患病随天命,人均寿命很短,是一个典型的从原始社会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贫困程度实属少见。

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到独龙江不到一百公里,可这是一条极不寻常的“天路”。沿着那条人马驿道,顶风冒雪人背马驮跋涉一趟,少说也得十天半月。1996年5月,独龙江公路被列为国家重点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建设,历时4年终于开通,欢天喜地的独龙族同胞,开始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盘桓在高黎贡山的这条公路蜿蜒崎岖,实际上是一条碎石简易公路。路的一侧绝壁林立,另一侧则是让人头晕目眩的悬崖深谷,狭窄的道路上弯拐一个接着一个,路面上的石块湿滑松动,连越野车都会打滑,遇到大雨必阻无疑。惊险不止于此,最担心的是穿越黑普破罗隧道。这里海拔高达3390米,隧道过于简易,里面黑漆漆的,洞沿周边尽是嶙峋裸露的岩层,顶上渗水滴答,路面积水过尺,车子冲出隧道,不禁深深地吐了一口气。

虽然脚下之路艰险,眼前却是风光无限。高黎贡山和独龙江一带,多的是雨和雾,美的是树和水。举目望去,崇山峻岭被缥缈的云雾缠绕,仿佛它们在永不厌倦地如约会面;俯瞰谷底,片片湿地翠绿如茵,悠长河流清亮耀眼,成群的野牛不时在这里徜徉;透过车窗,打开相机镜头,遒劲挺拔的百年参天大树、千姿百态的各种珍稀植物成排成片涌来,一步一景一图,目之所及皆是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怎么也看不尽、拍不完。

在迷蒙胜境中游走探寻,时光似乎悄悄停滞,浑然不知不觉。然而,总有一种别样的思绪挥之不去,犹如磐石压心。

独龙江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梦似幻。东面是绵延的高黎贡山,西面是雄峻的担当力卡山,独龙江纵贯两山之间,江水异样清绿,绿得像翡翠一般,江面宽阔平缓,白浪层层翻卷,透出一种静谧婉约的秀美,与来路上滚滚奔腾的怒江相比,竟是另一番景象,别有一种韵味。

发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东南麓的独龙江,长达211多公里,出境后流向缅甸。就是这条江,静静流淌着独龙族悠久独特的历史,默默记述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神奇故事。

首次去独龙江,为的是深入采访发掘高德荣这个典型。走近高德荣,也才真正读懂了独龙江。

矮小的个子,和善的面孔,沉稳的性格,务实的作风。与高德荣面对面,深深感到他的高远境界和高大形象,其实完全熔铸在平凡和平实之中。从当小学教师、独龙江乡乡长、贡山县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独龙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一直到退而不休,他最离不开的就是独龙江,最大的梦想就是带领独龙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最想说的心里话就是“独龙族人民永远听共产党的话,独龙族人民永远跟共产党走”。

“老县长”高德荣的先进事迹,已经化为一篇篇重头报道、一个个聚焦画面传遍全省和全国,他已成为一面耀眼的旗帜,一面闪光的镜子,一位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率先发现和推出这样一位重大典型,无疑是我们的幸运和责任。

高德荣干事高调,为人低调,秉性耿直,相处深了他才会袒露心迹,直至成为朋友。跟随他到草果基地查看、去施工现场考察、在江边大堤漫步,点点滴滴汇成独龙江的一腔痴情。他家的火塘特别暖和,一边不停地喝酒抽烟,一边听他不紧不慢的讲述,朴实的话语中不时爆出闪光的思想火花。吃着他一大早去山林里采来的野菜,还有特意从独龙江里打捞上来的鲜嫩江鱼,穿上他赠送的独龙族褂子与他拥抱,心里充满感动。

在独龙江,让人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常年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就是独龙江的忠实守护神。

乡政府的老驻地叫巴坡,它真的就像是“巴掌大”的一片山坡,只有寥寥落落的几所房子,不过这里的边防派出所旧址,格外引人注目。

独龙江西南与缅甸毗邻,中缅边境线长达115公里,著名的43号界碑,就巍然矗立在海拔4160米的担当力卡山口。这一带每年大雪封山超过半年,方圆数十公里是无人区,被称为“死亡巡逻线”。

走进部队简陋陈旧的营房,土墙上“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红色标语直击人心。从1952年起,边防部队一度驻扎在这里,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忠诚守护于斯,忘我奉献在此。官兵们克服重重障碍,耐心沟通引导,把独龙族同胞带出深山老林,教他们开荒种地,为他们查病治病,帮孩子们学习文化,成为独龙族群众的贴心人。为了国家和人民,部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有的身患多种疾病和后遗症,先后有数名官兵把忠骨埋在了营房旁边,其中就有一名战士得急性阑尾炎无法救治,接报后周恩来总理立即亲自协调,专门派出直升机从缅甸过境飞来投送药品,遗憾的是仍然未能成功……

从1950年第一批民族工作队进驻,到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推动,再到近年来上海等兄弟省市、三峡集团等中央企业挂钩帮扶,强大的动能和热流,源源不断传递到独龙江深处,注入独龙族同胞心中。

独龙江的跨越脚步,独龙族同胞的小康之梦,牢牢维系在一条更加坚实通畅的道路上。

又一场接力攻坚的战鼓响彻独龙江。从2011年开始,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再度展开,其中关键性的工程就是要打通一条新的隧道,有了这条通道,才能彻底告别大雪封山导致道路频繁中断的历史。

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就在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即将贯通之际,天大的喜讯从中南海传来:2014年1月3日,一直惦念着独龙族同胞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回信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时隔一年,又一件天大的喜事接踵而至。2015年1月20日,前来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会见了高德荣等贡山县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总书记亲和有力的话语,给独龙族同胞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真是想不到啊想不到!太感动太振奋了!”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和当面鼓励的贡山县委书记娜阿塔,现在已是怒江州副州长,今年8月我们重访独龙江赶回六库时连夜采访了她。凝望着办公室窗外的万家灯火,回忆起总书记那温暖的大手、关切的询问、谆谆的嘱托,娜阿塔依然激动不已:“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推动独龙江和怒江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我们不加倍努力,就对不起总书记和党中央!”

这次再进独龙江,感觉的确大不一样。新铺的沥青路面舒展畅通,一路旖旎风光更显魅力。公路全线增加了安全保护设施,如钢混防护栏、波形护栏、柔性护栏、防雪棚洞等,一些重要路段都有专人巡查养护。经过几处观景台,遇到几波来自上海、广东和昆明的游客,一搭腔他们对这里的美景都赞不绝口,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独龙江目前的接待能力。

比起黑普破罗隧道来,新建的隧道不可同日而语。这条隧道横穿海拔3700米的高黎贡山腹地,长6680米,宽7米,高4.5米,创下我国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施工的多项纪录。在隧道中快速穿越,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有了这条隧道,20多公里的盘山险路轻松绕过,年年风雪再无阻隔,独龙江开放之路、文明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幸福之路的憧憬,越来越靠拢现实。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生命通道,先后有一位遭遇车祸骨折的女孩、两名高危孕妇得以及时送到县医院抢救脱险。

短短三四年,独龙江变化实在太大了。上次我们来时,医院、学校、博物馆、宾馆等设施有的刚刚开工,有的尚在规划。而今,一幢幢鲜亮别致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特色浓郁的独龙村寨跃然眼前,一座座多彩壮观的大桥横跨江上,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独龙江新美画卷灿然铺开。走进由诚责楼、友爱楼、贤学楼组成的漂亮校园,注视着孩子们成群结队手捧大碗,叽叽喳喳吃着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和炒磨肉,欣慰之情油然而生;走进内容丰富的博物馆,目睹独龙江封闭落后的历史印迹,对照眼前翻天覆地的变迁,禁不住感慨万千。

“共产党像太阳,照在独龙江的土地上;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独龙族人民永远心向党。”再次深情地唱起这首独龙族感恩歌,文面老人李文仕泪花闪烁。回忆起一年前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她说一辈子都忘不了,年轻时去一趟巴坡都要走3天,想不到70多岁了还能坐汽车到昆明,见到那么大的领导,只要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就特别想念他。说到这里,老人温和的笑脸异常动人。

在独龙江再次见到老朋友高德荣,分外高兴和亲热。虽然身体大不如前,前不久还住了医院,但“老县长”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为了独龙江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一如既往操心奔忙,每天都歇不住,让人联想到街道上那尊永不回头的独龙牛雕塑。还是同上次一样,围坐在他家的火塘边促膝而谈,但觉炭火更旺更暖,酒味特别香浓。临别时,他又送上崭新的独龙褂子,还亲手把绣着“独龙族”字样的领带给我们戴上,风趣地说:这个过去没有,是我们独龙族的“哈达”。

一个人间天堂的神奇再现,梦就在眼前;

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跨越,梦就在身边;

一个独龙骄子的忠诚坚守,梦就在心中……

责任编辑:杨春萍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